哥林多前书 第13章 概览

  • 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 13: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 13: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保罗首先以爱德和各种恩赐相比,在各种恩赐中又先拿哥林多人非常重视的“方言”(见14章)与爱德相比。纵然人能说人间所有的语言,而且还能说天使的话(这显然是渲染的说法,因为实际上天使不需要语言传达心意),但若没有爱德,即爱上帝和人的爱,为那人没有一点益处。他就像一个乐器,一敲就发声,但乐器本身却得不到一点益处(14:8-14)。这里保罗提及锣和钹,原来这两种乐器是哥林多人在敬拜偶像时所用的。不但方言与爱比较,方言不算什么,而且其他更高超的恩赐,如先知讲道之能和全备的信,若与爱相比较,也算不得什么。设若人得了极高超的启示,能明了上帝的一切奥秘,或有极坚固的信心,能显极大的奇迹(12:8-9;马太福音17:20,21:21),但若没有爱,这一切的一切都毫无价值。保罗更进一步说: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甚至施舍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且连自己的性命也舍了(12:28;罗马书12:8;使徒行传2:45,4:34-37),若没有爱,这一切也等于零。因为在施舍时,人可能只求自己的荣耀(见马太福音6:2),牺牲自己的性命时,可能为叫人把他当英雄崇拜。保罗在这里提及最残最苦的死,莫若被火烧死(但以理书3章;玛喀比传上卷2:59;玛喀比传下卷7张);但这样的死,假若人只是为求自己的虚荣,也没有一点价值。也许保罗在这里想起了哥林多人所共知的一件事:即奥古斯都执政时,有一印度人出使到了罗马,回去时在雅典城为求一己的虚荣,曾纵身火内,人民便把他当英雄崇拜,葬他在雅典城附近任人凭吊。使徒在这3节内所说的,是对哥林多人一极郑重的劝告,劝告他们千万不要在运用恩赐的事上贪求自己的荣耀和利益(4:8-10等章),因为信友的成全完全在乎爱,没有爱不能有成全。

  •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 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在前三节内保罗证明没有爱一切全无价值,在以下四节内(4-7)指出爱怎样表显在各种德行上。在这数节内,爱好像是众德之师,是众德之后,是一切美善的根源。这数节的主词,并不是人,因为行动的不是人,而是上帝的爱在人内行动。保罗写这些话时,一定把基督的一生言行,另外基督在受苦受死时所表现的爱,摆在自己眼前。今为能明了使徒在每节内所说的,不妨逐句加以解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反映上帝的忍耐和仁慈(罗马书2:4)。爱不会因人的过失和无礼而失去忍耐而动怒,反倒设法行善辅助人,原谅人,就如上帝的美善一样,是上帝向外的流露(加拉太书5:22;歌罗西书3:12)。继而使徒以八个否定句证明爱总不加害于人(罗马书13:10)。“爱是不嫉妒”,见人有善,不生嫉妒;哥林多人却不是这样,见3:3。“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自夸”,即不高举自己在他人以上;哥林多人的作风就与此相反,参阅4:6,5:2,8:1-2。“不做害羞的事”,即凡事小心谨慎,总不粗暴待人。“不求自己的益处”,即不坚持自己的权益。哥林多人并不如此,参阅10:23、24,4:7,6:7。“不轻易发怒”,不因人加害自己而怒形于色。“不计算人的恶”,即不问人为什么加害于己,也不想报复人(有人将这一句解作:不想在人身上吹毛求疵)。“不喜欢不义”,是说他固然见到某事不义或有罪,但不因见人有罪而自得,也不喜谈论别人的过恶。“只喜欢真理”,即见人行善就与人同乐。这里所谓的“真理”,是指“正义”和“美善”而言“(罗马书1:18,2:8;约翰福音3:21)。最后继以四个肯定句,每句都以“凡事”为“属词”。“凡事包容”,即绝口不谈人的短处,尽力以善意掩饰人的过失(箴言10:12)。“凡事相信”,即对人信任,不怀疑人,常想人好,出言行书总有好意。“凡事盼望”,即虽然见人犯罪,仍希望他好,对他决不失望,因为他知道上帝恩典原是万能的。“凡事忍耐”,虽然屡次事与愿违,仍怀着信心、希望、忍耐去承受一切。由此可见,唯独那真正受过基督精神薰陶(马可福音10:42-45;腓立比书2:5-8),并以属灵的眼睛看基督生活在人身上的人(马太福音25:31-46;路加福音10:29-37),才能有这爱的理想和实行。由此可见爱实是一超性之德。

  • 13: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 13: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 13: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 13: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 13:12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上图:土耳其西北部古希腊罗马沿海城市Parion出土的儿童玩具。不管是「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还是「知识」,在永恒里都像这些儿童玩具,只有「爱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8)。
上图:土耳其西北部古希腊罗马沿海城市Parion出土的儿童玩具。不管是「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还是「知识」,在永恒里都像这些儿童玩具,只有「爱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8)。

在这篇“爱德颂”的第三段内(8-13),以爱为神性做静观资料的使徒引我们更进一层观察爱的永存性。他说:爱是永不止息;爱不是属于这易逝的世界的,而是属于上帝的本性。一切的恩赐都有终结,连德行即便是最高超的德行如信德和望德也要消失,唯独爱德却永存不灭。使徒在这最后数节内,笔法奔放,文思起伏,犹如潮涌,变化急剧,有如在异像中见了“爱”的本体,不禁神魂超拔。“爱是永不止息”。或在现世,或在来世,爱将永存不灭,因为是属于上帝的本性(罗马书5:5;约翰一书4:7-8,16)。其他的恩赐只是为了现世的人,好引人归向上帝;人一达到了目的,就不需要这些恩宠了。保罗在这里只提及了三种恩赐:以“先知讲道之能”上帝只把一小部分的奥秘给人启示了;到了上帝把自己完全启示给人时,这“先知讲道之能”就全无用了。上帝将“知识之恩”赐与人,为使人能更深明了上帝的奥秘;但是,几时我们完全认识了上帝,就不需要“知识之恩”了。“方言之能”,不消说人一死就算完了;因为人死了,就不能再说话了。至于“那完全的一来到”,即谓几时上帝把自己显示给人,赐与他圆满的救恩和生命,那时在现世所赐与教会的局部的恩宠,必将全然消失。使徒以两种类比来说明教会现在和将来的两种状态:首先使徒把教会现在的状态比作人的童年(3:1-3)。人不能常存留在童年时代,他必须与年岁俱长;到了成年,遂将童年的思想和见解放下:这样信友也该不断成长,造到成全地步(腓立比书3:13)。另一类比是取自照镜子。镜子在古时是铜制的,反映物体非常模糊,远不如直接目赌实物清晰。这类比贴在认识无限的上帝上更为适合:我们固然可由上帝的作为和化工(罗马书1:20),由启示,尤其是由基督自己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来认识上帝,但在现世我们所有对上帝的认识总像猜谜一样,模糊不清,既不完全且又晦暗(哥林多后书5:7),在来日我们就要直接瞻仰上帝了(民数记12:8;马太福音5:8;哥林多后书3:18;约翰一书3:2)。那时我们认识上帝类似上帝对自己的认识,是直观的认识;那时爱就要与这认识紧相连结,永存不灭。使徒结束这“爱德颂”所用的话非常重要。他在自己的书信内屡次盛赞信望二德,谓这二德是信友在现世所极端需要的德行。其他的恩宠上帝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分赐与各位信友,但信望二德却是每个信友所必须有的(哥林多后书5:7;罗马书8:24;希伯来书11:1)。如今使徒却声明说,爱还远超过信望二德。原来信、望、爱三德都是直向上帝的德行:第一、因为是直接由上帝赋于人灵魂的;第二、因为都是以上帝为对象的;保罗屡次一同提及这三德(帖撒罗尼迦前书1:3,5:8;歌罗西书1:14-15),讨论每个的重要性(加拉太书5:5-6;罗马书12:6-9,12;以弗所书1:15-18等)。在圣教初兴时显然就已将这三德相提并论,信友们都知道这三德的重要和关系(彼得前书1:7-8,21-22;犹大书20、21节)。在现世这三德常该互相联系。至于其他恩赐却不然,它是为某一种需要,暂时赐与人的,而且可以再度收回。就奇恩本身来说,为信友生活并不紧要,为此也不是永久常存的(12:11)。但这三个直向上帝的德行,却是信友生活绝对不可或缺的根基。可是按保罗所说的,明明连信望二德也要有终结的时候,因为当信友面对面享见上帝,获得上帝时,自然不再需要信和望了(13:10-12;罗马书8:24;哥林多后书5:7),但爱却永不止息,常存不灭(13:8)。至于爱常存在的理由,是因为上帝自己的本性就是爱(约翰一书4:8-16)。

上图:古希腊的青铜镜。古罗马人十分重视清洁和修饰,公共浴室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镜子。但当时的镜子是用磨亮的青铜做的,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
上图:古希腊的青铜镜。古罗马人十分重视清洁和修饰,公共浴室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镜子。但当时的镜子是用磨亮的青铜做的,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