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2章 概览

  • 12:1 这时,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耶稣开讲,先对门徒说:“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
  • 12:2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 12:3 因此,你们在暗中所说的,将要在明处被人听见;在内室附耳所说的,将要在房上被人宣扬。”

本章包括耶稣讲的许多不同的劝谕:有的是单向门徒们讲的(1-12、22-53),有的是向民众讲的(13-21、54-59)。本章的劝谕在马太福音亦有所记载,不过不在一个地方,但大部分载于登山宝训中(马太福音5-7),其他有的载于耶稣对门徒的训谕中(马太福音10:5-42),有的载于末世言论中(马太福音21:4-51)。1-12节紧与上章的记事接连。耶稣在法利赛人家中时,屋内和门外,都发生了骚动的事,屋内因耶稣斥责法利赛人和文士,引起了他们的不安和愤怒;门外当时也有许多人互相拥挤践踏,其中有袒护法利赛人的,也有支持耶稣的。群众拥来挤去,不能消除仇党的阴谋恶计。耶稣爱徒心切,遂乘机谆谆训导。耶稣“先”劝诫门徒的“先”字,即指耶稣“主要”的是向门徒警告,虽然周围也有民众在听。“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是说他们的假仁假义和矫揉造作。耶稣这句警告,马太、马可福音亦有记载(马太福音16:6;马可福音8:15)。“酵”能使物质发酸膨胀,因而圣经上常用为败坏和传布邪恶的象征(参阅出埃及记12:5;哥林多前书5:6-8;加拉太书5:9)。路在此取来专指法利赛人的伪善。“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虚伪是没有用的,因为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揭穿。虚伪不但容易败露,而且也是一种愚蠢。“你们在暗中所说的,将要在明处被人听见……”耶稣继续力言“虚伪”是一种愚行,因为它迟早会露出真相。犹太文士希勒耳(Hillel)有句名言:“切不要想别人不知道或没有听见,因为你的言行在最后必被人闻知。”2、3两节在措辞上和马太福音10:26-28相同。但经义的解释有所不同,见该处注解。“内室”:即密室或贮藏室,在中东密室的外墙是容易凿穿的。“房上”也就是“屋顶”,“屋顶”是平的,不论有什么要公布的事,都是在屋顶上宣布。

  • 12:4 “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做什么的,不要怕他们。
  • 12:5 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正要怕他。

耶稣称门徒为朋友,因为他们是为宣传福音,情愿为他舍生致命的人(参阅约翰福音15:13-15)。法利赛人可以置门徒于死地,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在上帝的手中(所罗门智训3:1)。“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这个警句,主要是对真理的仇人而发的,而门徒们也不能例外。因为,如果恐惧使他们缄口不言,这就会危及他们自己灵性的生命。“地狱”一词详见马太福音5:22注。耶稣这句警世之词,使那狭窄的心灵展开,使那畏惧的虚情消散。世上的苦难算不得什么,恶人的刀锯斧镬也算不了什么;身可碎,头可断,但是灵魂却不可夺。什么都可以舍弃,上帝却不可背弃。

  • 12:6 五个麻雀不是卖二分银子吗?但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忘记;
  • 12:7 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6-7参阅马太福音10:29-31。耶稣在此借用两个比喻,劝勉门徒除去无谓的恐惧:麻雀原是不足道的小动物,五只麻雀只能卖得二分银子(原文作assarius,为罗马铜钱),上帝犹不忘怀,又如何能忘怀万物之灵的人呢?“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世上最渺小的事,都得上帝的照顾。掉下一根头发,可算得什么呢!但没有上帝的准许,一根头发也不能脱落(21:18)。上帝知道一切,掌管一切,我们还怕什么?惟独要怕上帝,也惟有上帝足以仰赖。

  • 12:8 “我又告诉你们,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
  • 12:9 在人面前不认我的,人子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

8-9参阅马太福音10:32、33。为激励门徒不要介意人间的强权恶势,耶稣指出公然承认他及否认他所得的不同报应。为基督流血,为信德殉道,惟这种忠勇之气,将赢得耶稣的承认。

  • 12:10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的,总不得赦免。

本节参阅马太福音12:31-32;马可福音3:28-29各注。按马太福音及马可福音,耶稣这句话是因他驱魔,而文士们妄加讪毁以后说的;而路却记于此处,不与马太福音谷同(参阅11:15-20)。若耶稣论此事仅讲过一次,马太福音谷所记的一定与实际史事相符。

  • 12:11 人带你们到会堂,并官府和有权柄的人面前,不要思虑怎么分诉,说什么话;
  • 12:12 因为正在那时候,圣灵要指教你们当说的话。”

11-12参阅21:14、15。按21:14、15与马太福音10:19、20;马可福音13:11相似,但在言词上此处两节与马太福音谷更为接近。这两节与上文亦有显著的关联。门徒们无须害怕在法庭上说错了话,因为圣灵要亲自指教他们如何发言。耶稣这样鼓励忠实的门徒,使他们知道圣灵将是他们真正的辩护者与指导者。参阅若14:26;15:26;16:7-15。

  • 12:13 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
  • 12:14 耶稣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
  • 12:15 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13-15节一段,是耶稣讲糊涂富翁的譬喻的前言(16-21),犹乎法学士的问难(10:25-30),是耶稣讲善良撒马利亚人的譬喻的前言一样。“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这种要求与中东民族在争讼上,应到宗教首领前求解决的习俗相合。在犹太,圣经及宗教的传统是律法的唯一本源,为此,精通圣经宗教传统的文士就成了解决争讼的仲裁者。这个告状的人也以耶稣为精通律法的文士,并希望从耶稣口中获得合理的裁判,但是耶稣直接答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耶稣如此作答,是意欲说明自己虽然曾教训人,要以公义及爱去解决问题为不变原则,但却不愿介入俗务,因为耶稣负有更重要的使命与宣扬福音的天职。不过耶稣却趁此机会警告跟随自己的人,切勿醉心于世物。诚然,真正的生命不在乎家财丰富,因为金钱不能买人不死,也不能赐人以真正的幸福,并且财货也不能使人延年益寿。惟有德性才能给人准备下不死的生命。下面耶稣所设的譬喻,说明了这个真理:真正的生命不在乎财富;更何况,财富还会给人带来烦恼和忧虑。

  • 12:16 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
  • 12:17 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
  • 12:18 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
  • 12:19 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

耶稣用这比喻阐明上面所述的道理。按巴勒斯坦是以农业为主,人的财富都在田产上。如果风调雨顺,五谷必然丰登。田主见自己的庄稼长得好,已预知丰收,便计划如何贮藏起来,以做长久之计。财主自问自答的话,好像在他想象中已见到所收的大批五谷,已藏在扩大的仓房中。并且想自己还要多年安享现世的幸福,“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

  • 12:20 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
  • 12:21 凡为自己积财,在上帝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

然而那财主的美梦,却被掌生死大权的上帝打破了。他的一切计划尚未实现,死神猝然来临,把他召去。把希望寄托在易失的财物上,只打算如何积蓄财帛,如何延年益寿,真是糊涂。罗马哲学家辛尼加曾说:“安排自己余年的人,何其昏愚!我们连明天都不能支配。”参阅传道书2:18-19;雅各书4:13-15。21节正面的意思,是说按上帝的旨意,善用世上的财物,行善立功,怜悯穷困,就是在天上积蓄财宝,在上帝前做一个富足的人。参考提摩太前书6:17-19。

  • 12:22 耶稣又对门徒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
  • 12:23 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
  • 12:24 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上帝尚且养活它。你们比飞鸟是何等地贵重呢!
  • 12:25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 12:26 这最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做,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
  • 12:27 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 12:28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上帝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 12:29 你们不要求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挂心;
  • 12:30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必须用这些东西,你们的父是知道的。
  • 12:31 你们只要求他的国,这些东西就必加给你们了。

上图:以色列的野地里有许多种百合花。以上是其中一种:圣母百合(Madonna Lily,Lilium Candidum)。
上图:以色列的野地里有许多种百合花。以上是其中一种:圣母百合(Madonna Lily,Lilium Candidum)。

22-31参阅马太福音6:25-33。耶稣这段劝言,虽然我们不敢确定与上述的比喻相连,——因为这一段,马太福音载于登山宝训中,而没有载上边的比喻,——但是这段劝言更阐明了比喻中的道理。“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的原则(15节),以排除对衣食问题的无谓的忧虑。耶稣曾训示门徒,凡献身于传教的人,对物质的生活不必挂虑,要信赖上帝的照顾(9:3-8)。耶稣在此以上帝照顾乌鸦的例子(马太福音作“天上的飞鸟”),使门徒更相信上帝会照顾他们。按“乌鸦”被视为不洁的鸟(利未记11:15;申命记14:14)。按文士的意见乌鸦不哺养自己的小雏(诗篇147:9;约伯记38:41);虽然如此,上帝仍然照顾它们,那么,上帝不是更要照料门徒在尽职上所有的一切急需吗(24节)?耶稣更要他们知道,人虽能运用思虑,但不能延长自己的寿数(25节)。27节所含的道理,是一种劝言。耶稣劝勉门徒全心依赖天上的慈父。既然这位慈父对今日茂盛而明日就投入火炉的花草,还如此照顾,岂不更照顾那些为自己的天国操劳的使徒吗?饮食问题是那些不知有天父的外邦人所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为那些认识天父的人,这样的关心及焦虑,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了天父,也就有了一切。

  • 12:32 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

32节不见于马太福音。在这一节内,好牧人进一步使他的一小群门徒,扫除心中一切无谓的忧虑和恐惧,摈弃恋慕世物的情绪,耶稣告诉他们:小信的人急切寻求衣食只是徒劳,寻求上帝的国的人必可获得上帝的国。上帝赐给天国时,也把生活的急需赐给他们。

  • 12:33 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
  • 12:34 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

33、34二节参阅马太福音6:19-21。既然上帝乐意把天国交给世人(32),那么耶稣的门徒(9:23-25)必须把他们的爱恋之情从旧的阶段,转到新的境界,就是接受天国,利用世上的财帛换取天上的宝藏。门徒们或许彷徨踌躇,不知道怎样利用他们的财产,莫非他们要变卖财产,只该保留金钱吗?耶稣答说: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因为世上的财宝有贼能偷,有虫能损,都不值得蓄藏。“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财宝是什么,耶稣没有指出,只间接地说用“施舍”可换取天上的宝藏(参阅16:9)。这是教训门徒们在任何环境中,必须摆脱爱恋世物之情。“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这是千古不朽的至言。你们的心如果在图谋天上的财宝,那么世物的得失,自然毫不介怀了。

  • 12:35 “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
  • 12:36 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

35-48包括许多劝言,乍看来,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连贯,但其中却有一个中心思想,即是劝勉门徒常常警醒,等待人子的来临。劝言多是用比喻讲的。但比喻的意义不必要强解作末世的意义。如果耶稣以突然的来临而自比为夜间的窃贼(39、40两节),固然可以解作末世的来临(帖撒罗尼迦前书5:2;彼得后书3:10),但是也可以解作耶稣对每个人的来临(启示录3:3)。但是马太福音24:42-51与此处相同的语句,都放在耶稣末世的言论中,为此有许多学者主张此处所论的也是对耶稣二次来临说的。35-38节为路所独有,是用比喻之辞劝门徒常醒悟等待,因为审判的时期不一定何时就要来到。如果耶稣的门徒已将他们的爱恋之情,转向上帝之国的来临,就有责任醒悟祈祷等待天国。“你们腰里要束上带!”这个命令,使我们联想到出12:11所记载的史事。那里记载以色列子民在出离埃及之前,遵从上帝的命,束着腰,穿着鞋,手持杖,站着吃逾越节羔羊。按中东民族,不论男女,都穿着长袍,腰间束着带子,带子围在腰部,有时作为钱袋之用。在任何动作或远行之时,必将下身的长袍撩起,束在腰间,以求行动的便捷(参阅列王纪上18:46;列王纪下4:29;多比传5:5;以赛亚书58:17;以弗所书6:14;彼得前书1:13)。这个训言暗示门徒们要在基督来临之前,预备便当,以承受新的,超性的产业。“灯也要点着”(参阅马太福音25:1、7;箴言31:8):仆人的主人前赴婚筵,由于婚筵可能延长,主人回家的时刻也就没有一定。主人迟迟不归,对在家守候的仆人们是一个松弛疏懈的引诱(参照帖撒罗尼迦前书5:1-10)。耶稣劝勉门徒们束上腰,点上灯的话,是叫门徒准备便当:不要使你们的心昏迷不醒,像那些丝毫不想天上事,只顾享乐的人。否则,意想不到的日子,会如同捕鸟的罗网一样,突然光顾你们(21:35;依24:17)。

  • 12:37 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
  • 12:38 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

37、38两节是对警醒等候不睡等待主人的仆人的嘉奖。这个比喻是有寓意的,因为世界上的主人,没有一个在三更半夜赴筵回家后,再束上腰,叫他的仆人坐席,而他自己前来伺候他们的。不过,如果把基督国度比做羔羊的晚筵(启示录3:20;19:9),这比喻也就十分适合。耶稣在最后晚餐中也束上腰洗了门徒的脚。比喻中的主人是报酬那些等待自己不睡的仆人,也叫他们欢乐一场。耶稣把天国——基督婚筵许给忠心守候他的仆人,当作给予他们的一种赏报;又说基督将要伺候他们,作为他们善尽厥职的代价。此比喻的意义很明显:是说基督徒应当忠信到死,奉行上帝的意旨。 每一个人工作到主来叫他的时刻,才算完结。主人来叫他时,他醒着,束着腰,拿着灯,他这时该是多么幸福!按犹太人,一夜分三更(民数记7:19);但按罗马帝国一夜分为四更(参阅马可福音13:35;使徒行传12:4)。此处是随罗马制。

  • 12:39 家主若知道贼什么时候来,就必警醒,不容贼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 12:40 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39、40两节,以“夜间窃贼”的比喻,说明基督来临的无定,参阅帖撒罗尼迦前书5:2;彼得后书3:10;启示录3:3;16:15。上面耶稣以家主自居,现在耶稣又自比为窃贼。耶稣常以最通俗的比方,叫听者易于了解比喻的意义。耶稣讲这比喻的意义与前一个比喻相同,参阅马太福音24:43、44注。家主看守能损能坏的财物,尚如此小心;我们为看守自己的无价之宝的灵魂,更该如何?所以我们必须醒悟戒备,以免主的日子突然光顾我们这些毫无戒备的人。

  • 12:41 彼得说:“主啊,这比喻是为我们说的呢?还是为众人呢?”

41-48节除41、47、48三节外与马太福音24:45-51相同。但两圣史所记的时间与地点却不相同。如果是同一训谕,应当以路加的次序较为可取,因为路加圣史指定了耶稣施训的光景(41节)。彼得的问话(41节),只见于路加福音。这句话说明了彼得的情感易于激动,及其在十二位使徒中为首的地位。或许37节所应许的非常特别,就打动了他的心弦。他愿意知道这个至大的特殊恩典,是单独许给使徒们,还是也许给其他所有的人?彼得知道耶稣上面的教训是专向十二使徒讲的,所以他有了这个问题。耶稣遂用比喻,一如16节,使彼得明白这话也是向大众讲的。因为耶稣通常对始终随同他的门徒不这样施教。此处问题的语气与约翰福音21:21相似,而耶稣的答话也与约翰福音21:22相似。按马可福音13:37好像耶稣直接答复了彼得在此所问的问题:“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

  • 12:42 主说:“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
  • 12:43 主人来到,看见仆人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
  • 12:44 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 12:45 那仆人若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动手打仆人和使女,并且吃喝醉酒;
  • 12:46 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重重地处治他(或译:把他腰斩了),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

耶稣基督没有直接答复问者希望知道的问题,但提出一个问者应当知道的问题:“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关于本段的解释,参见马太福音24章的相关注释注。耶稣的这个比喻特别是论使徒及其他传扬福音的人员说的(12:41,参考哥林多前书4:1),同时也未排除其他的信徒(参阅彼得前书4:10)。每一个属于基督家庭的人,必须恪尽厥职,忠信地,慎重地看管基督的大家庭。人子来时,看见谁忠信尽职,必委派谁管理自己的一切财富。就是说:或者人子再来的时候,重重地赏赐他;或是使要死的人在永远的幸福中获得尊位与荣耀。至于那自私而又渎职的人,人子必要使他与诸圣的团体隔绝(圣耶柔米),或重重地惩罚他,使之与不信者同科。

  • 12:47 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
  • 12:48 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47-48是上述比喻意义的引申。有些学者以为这两节是一个新的比喻,不过此说缺乏充足的理由。不忠信的管家,所受惩罚的轻重,端看他们罪过的大小。那知道主人的心意,而偏偏不准备,或者相反主人的意见行事的仆人,必然多受拷挞。至若那不明主人的意思,而糊涂行事的仆人,虽然也应受拷挞,但比前者的次数少多了。耶稣在结论里引用了一句格言说:“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这句金石之言,意义非常浅显。根据对偶体的规律,两句义同的话,使同一真理,更为彰明昭著。上帝要照他赐给我们每人的恩惠,按照我们每人的勤怠功过,行赏处罚。参阅19:26。

  • 12:49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
  • 12:50 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地迫切呢?

耶稣此处所说的“火”,是怎样的一种火?根据教父们及古代学者的见解:“火”是指圣灵之火(使徒行传2章),或“爱火”而言。他要把自天上带来的圣灵的火焰,散放到全世界上去,点着每个人的心灵。晚近的学者则多根据下文,主张这“火”是指因信仰耶稣与不信者所激起的纠纷:我来要掀起炽烈的骚动(51节也说出同样的隐喻),我无非切望他快燃烧起来。“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这句话无疑地是讲他的受难受死(马可福音10:29-39)。“我是何等地迫切呢”,玛耳多纳托认为此句与49节下半句有同样的意义,是指基督的灵魂对受难受死的切望。很多的学者大都按字意(拉丁通行本更明显)主张,是指基督的神圣的魂终生所愿受的苦难圣死。诚然,耶稣的一生,宛如一个不断使他忧心焦虑的客西马尼园,他必须跃进他苦难的洪流中去(参阅以赛亚书53:2)。

  • 12:51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
  • 12:52 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
  • 12:53 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51-53参阅14:26;马太福音10:34-35。耶稣在此阐明由他带来的纷争中,所有的结果:或同耶稣站在一边,或站在反对他的一边,绝没有中间路线。并指出何以人们互相反对的理由:福音的道理,不但将掀起外人的迫害,而且也将使家庭分离,使家人成为仇敌的刀剑(马太福音10:34)。这正应了弥迦先知所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的预言(弥迦书7:6),就是说:同属骨肉至亲,但因信仰与不信仰基督的道理,彼此竟成了仇人。此处应当注意,切勿以为基督之来是为解除骨肉之情。他是和平之王(以赛亚书9:6),绝不愿叫兄弟们彼此有仇,让他们自相纷争。耶稣用了一种奇异的论调,说明他的使命及宣讲,将有可悲伤的后果。他的道理另外是骨肉至亲不合的原因:在一个家庭里,有的拥护耶稣的道理,有的加以反对,互相争辩,互相攻击。这种现象不是出于耶稣的心愿,也不能归咎于耶稣,而是由于人们的邪恶。

  • 12:54 耶稣又对众人说:“你们看见西边起了云彩,就说:‘要下一阵雨’;果然就有。
  • 12:55 起了南风,就说:‘将要燥热’;也就有了。
  • 12:56 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辨天地的气色,怎么不知道分辨这时候呢?”
  • 12:57 “你们又为何不自己审量什么是合理的呢?
  • 12:58 你同告你的对头去见官,还在路上,务要尽力地和他了结;恐怕他拉你到官面前,官交付差役,差役把你下在监里。

耶稣再次向民众讲话(15节),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段是在同一时地;但不能确定路是否也有这种意思。若然,这一段(54-59)便是耶稣对本章所作的结论。马太福音16:2、3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有些学者怀疑它非属原文,也不能说是来自路,因为二圣史对此时的记述,辞句几乎完全不同,大概来源各异。“西边起了云彩”的“西方”,即指地中海,假使云彩由地中海升起,普通在巴勒斯坦便有大雨降落(列王纪上18:44)。在巴勒斯坦,南风如由沙漠和红海吹来,天定要燥热。耶稣在此以申斥的口吻,称他们为假善人;你们为什么能分辨普通的天象,而不能分辨基督来临的时代?耶稣在此叫他们审查自己的良心:假使他们能放弃成见,观察耶稣所行的事业,他们自然容易辨别什么是正义了;换言之,他们自然会判明此时是基督的时代了。既然知道此时是基督时代,他们就必须忏悔自己的罪,参与基督的国度。

  • 12:59 我告诉你,若有半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58、59两节马太福音(5:25、26)置于登山宝训。耶稣的论点在于开导民众即刻悔改,免遭即将来临的惩罚。一个人与他的仇人要到判官前去解决他们的争讼。其中一个自觉理屈,如不及早同仇人和解,将来怎能逃避法官的惩罚?耶稣说这个比喻是劝人快与上帝和好,免得时期一到,遭受上帝公义的惩罚。马太福音5:25、26是论求和好的重要,而路更保存了这段比喻原来的意义,即悔改的重要,以引起下文。末节“半文钱”,为罗马货币名,为货币最小的单位。

上图:罗马时代的犹太小钱(Lepton),每个Lepton相当于一得拿利乌的128分之一。寡妇的两个小钱可能就是这种样子,当时一顿饭大约需要5个小钱。
上图:罗马时代的犹太小钱(Lepton),每个Lepton相当于一得拿利乌的128分之一。寡妇的两个小钱可能就是这种样子,当时一顿饭大约需要5个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