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 7:2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 7: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1:23节一段,记述耶稣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辩论祖传的成规,和对上帝应有的真诚。本段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点:
第一点:耶稣驳斥法利赛人的问难(1-13)。
第二点:耶稣趁机向民众宣讲外面洁净与内中洁净的区别(14-16)。
第三点:耶稣向门徒详解比喻的含义(17-23)。
法利赛人和文士被耶稣驳斥得无言可对之后(3:6、22),就不敢再向耶稣问难。这次又“到耶稣那里聚集”,目的仍是要窥探耶稣,寻隙控告他。马可福音没有给我们记载此事发生的地点,但大多数的学者以为此事是发生在迦百农,因为法利赛人和文士常聚集在迦百农。关于这次争论,马太福音亦有所记载(详见马太福音15:1-20各注),但马太福音没有给我们记出这次争辩发生的原因,马可福音却记出来了:“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2)。法利赛人见他们饭前不洗手,违犯了祖传的规矩,就以为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因而发生了这次冲突。
2节“俗手”,也翻译为“污秽的手”,只是说律法上的不洁。但拘泥于律法形式主义的法利赛人与文士,却将这事视为不能容忍的大罪。在他们的传统上有这样的话说:“谁若饭前不洗手,有如犯了邪淫的罪过;谁若饭后不洗手,有如犯了杀人的罪过。”
- 7: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3、4两节是马可福音所特加的注释。因为马可写福音的对象,是罗马人,为使他们对犹太人的习俗与成规有所认识,遂加添了这两节。3节“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一句,学者们的译文不一:有的翻译为“洗手到肘”;有的翻译为“只洗手指”;或翻译为“握拳洗手”;或翻译为“用力洗手”等等。拉丁通行本作:“屡次洗手”。
4节“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一句,亦可译作:“凡从街市上买来的东西,若不先洒水也不吃”。我们以为前者更适合上下文,因为法利赛人在此所注意的,是人身上的洁净,所以马可福音在此所加的注释,亦应以人身上的洁净为主。此后才述到:“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在公共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犹太人与外邦人,洁的人与不洁的人(利未记15章),于不知不觉之中,容易彼此接触,因而染上不洁。所以一回到家中,必先行沐浴,然后才可吃饭。按照同一原则,人应当时常洗杯、罐、铜器,惟恐这些物件为不洁的人触摸了,沾上不洁。像这些繁琐的规矩,正如耶稣所说过的,实在使人无法遵守,见马太福音23:4。
- 7: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 7: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 7: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 7:8 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 7: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 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 7: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 7: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 7:12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 7:13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上帝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5节是法利赛人与文士对耶稣的责问。
6-8节,是耶稣引用以赛亚书的一段话(29:13),来说明他们的伪善,驳斥他们的形式主义。
9-13节,耶稣直接进入问题的中心,以摩西的律法作根据(出埃及记20:12;21:17;申命记5:16),驳斥他们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详见马太福音15:2-9各注。11节“各耳板”一词,为亚兰语,马可福音译作:“供献”,即献于上帝或圣殿的礼物。一种物件一经声明为上帝或圣殿的供献,按律法的解释,就不能再收回作为别的用途。于是“拉比”和法利赛人等便把这名词加以妄用,只要说一声“各耳板”,便立刻脱卸了供养父母的责任。为此,耶稣讽刺他们说:“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上帝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9)
- 7: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 7:15-16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有古卷加:16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耶稣见这次与法利赛人所争辩的问题,关系十分重要,遂把后边的群众叫到跟前来,请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要他们清楚明了洁净与不洁净的真正意义。耶稣在15节内,说出了真正的洁净与不洁净的基本原则:真正的洁净与不洁净只在于内心,不在于外表。这种内心的不洁,道德上的不洁,并不是由外来之物,如食物等所能沾染的,而是由于人内心所发出来的才沾污人。马太福音15:11清楚地记载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耶稣这种诛心之论,把法利赛人的种种洗涤惯例,以及分别食物之洁与不洁的种种谬论,驳斥无余。15节前半段,在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之下,还容易明了,但后半段却不容易明白,为此门徒才问耶稣,耶稣也亲自给他们详解一切。
- 7: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 7: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 7: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 7: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 7: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 7: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 7: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17-23节是耶稣对15-16节的解释。18、19两节说明:食物或其他外界的事物,本身并不能污秽人,因为它们不能进入人的内心。19节末“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一句,是马可福音所加的插语,为解释耶稣的话有什么含义。耶稣的这几句话,把摩西律法上所立定的食物之洁净与不洁净的界限,完全打破,将拘守摩西律法和先人传授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但耶稣这次教训的含义,使徒们后来才渐渐理解过来,详见使徒行传10:9-16;28;11:1-10。
20-23四节直接说明那真正污秽人,使人不洁的是什么,也说明了真宗教与真德行,首先应基于内心的洁净。圣托马斯注释到这里说:“从此开始了遵守新律法的真精神。”
- 7: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在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在迦百农发生冲突之后,遂即记载了迦南妇人的事。耶稣这次出离巴勒斯坦境界的原因:一方面是为避免与法利赛人纠缠;另一方面,也是为找个地方来静静地教训自己的门徒。推罗、西顿原属腓尼基,当时为罗马人划归叙利亚省。详见马太福音11:21;15:21相关注释。此处的居民都是外教人。耶稣本无意在此传教。由马可福音所记的:“他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一句,可以证明。这句话也可证明耶稣来到此地的目的,是特为教训自己的门徒。“却隐藏不住”一句,说出了耶稣的声誉早已传到了这一地区,见3:8。
- 7: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 7:26 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 7: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 7:28 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 7: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 7: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马可福音称这妇人为叙利腓尼基族,是因为他的福音是为罗马人写的,所以用了当时罗马帝国对此地通常的名称,见前注。犹太人称此处的居民为迦南人,所以马太福音称她为迦南人。关于“儿女们”与“狗”等称呼,详见马太福音15:21-28的相关注释。
- 7: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 7: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 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 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 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 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 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耶稣在推罗境内,大约住了不多时,又回到巴勒斯坦。但他回来时,并没有走直路,而是先向北行,到了西顿,而后转向东南,经过黎巴嫩,到了加利利海东岸的低加波利内(见马太福音15:29-31)。
马太福音在此只概括地记载耶稣在低加波利内所行的种种神迹;但马可福音在此却详细记述了耶稣治好一个耳聋舌结的人。耶稣这次显奇迹,反乎常规。通常耶稣显圣迹,不外是一言或一摸;这次却费了许多手续,这无非是要激发聋哑人的信心。33节“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是因为他不愿在人前显这个奇迹,见36节。“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这只是外表上的两种象征动作,藉以表示内在的能力。玛尔提尼(Martini)解释这句话说:“耶稣在这里是要把自己的全能应用在自然界的现象上。耳聋的人,他们的耳朵好似闭塞了,因此耶稣将自己的手指探进聋子的耳朵里去;不会说话的人,他们的舌头好似枯干了,因此用唾沫来润湿它。圣教会,因了圣灵的指引,由这个圣迹中采取一些外表的行为,应用在圣洗的礼仪上,使在人灵上发生的效验,如耶稣在聋哑者的身上发生的效验完全相似。”人受了原罪与本罪的遗害,正似聋哑的人,需要上帝的恩典来解除他灵魂的聋哑,使他能听能讲。34节中的“以法大”,是一句阿辣美语,意即“开了吧”。这是马可福音又给我们保留的一句耶稣亲口所说的话。36节“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怕因这事引起民众对自己发生错误思想,而引起骚动。但耶稣哪里禁得住民众不宣传,他们反把以赛亚所预言的“弥赛亚”幸福时代的话,贴在耶稣身上(以赛亚35:5、6),加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