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的历史(9)

Ⅳ、历届大公会议(THE ECUMENICAL COUNCILS)(3)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联合于一个位格之内,可以用人体的构成作为类比来进行思考。人体由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和化合物组成:水、钙、铁、磷等。这些化学物质和化合物保留着它们自己的本性,就像基督的两种本性即使结合在一起也保持着它们自己的完整性一样。然而,当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体的一部分时,它们就以一种特殊的、属人的方式存在着。基督的人性也是如此,虽然基督的人性保留了其本性和完整性,却以一种神圣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主基督这一神圣的位格之中。一些后来的教父则用「基督的人性是被‘位格化’或‘实化’(insubstanced or enhypostatic)到其神圣的位格以及圣子上帝(God the Son)的本性当中」,这样的表述来表达这一真理。

大公会议又将其关于「父子同质」(homoousios)的教导扩展至了圣灵。用以抵抗马其纽顿主义(Macedonianism)或敌圣灵派(Pneumatomachi)异端。该异端认为圣灵是受造物或次于圣父的。为了反对这一谬误,信经(译者注:此处使用的是《尼西亚信经》)中教导说「同父子一样受尊贵,一样受颂美」。「父子同质」的这种扩展为「三位一体」这一教义的完整性提供了充分的基本条件。圣父是神性的唯一来源,但圣子和圣灵是同一本质的,并以永恒的方式从圣父而来。这样的教导成功地将亚流主义(Arianism)、马其纽顿主义(Macedonianism)、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等所有其他的异端学说拒于早期教会之外。上帝是无限的,而人类对祂的理解总是近似和片面的。发展起来的三位一体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帝不是什么(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止的单子(monad);不是三神;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受造的,且是万世不变的)。在某种程度上,三位一体的教义还用「父」、「子」和「发出」(procession)(译者注:引自《尼西亚信经》中的「(圣灵)从父子出来」,原文: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等隐喻或类比来说明上帝是什么样的。这一教义消极地告诉基督徒,言词是无法描述上帝的;又积极地告诉他们,什么隐喻和类比是最不容易引起误解的。上帝确实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所不能理解或表达的:上帝是一个谜。但是,用C·S·刘易斯(C.S. Lewis)(译者注:全名Clive Staples Lewis,英国作家)的一个例子来说,上帝就像太阳:我们不能直视太阳,但太阳却能让我们得见世间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上帝是什么,但是,在教会中默想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一切,使世间万物都变得可以理解,这就是人类的至高活动。

前四次大公会议摘要如下:

1、第一次尼西亚会议(Nicaea),召开时间:公元325年,圣亚他那修(St. Athanasius)VS亚流主义(Arianism),结论:基督是真神。

2、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Constantinople),召开时间:公元381年,卡帕多西亚三教父(Cappodocian) VS亚波里拿留主义(Apollinarianism),结论:基督是真人。

3、以弗所会议(Ephesus),召开时间:公元431年,亚历山大的圣区利罗(St.Cyril of Alexandria)VS聂斯托利主义(Nestorianism),结论:基督是一个位格。

4、迦克顿会议(Chalcedon),召开时间:公元451年,教宗利奥一世(St. Leo the Great)VS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结论:基督有人神二性。

返回“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