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的历史(13)

Ⅵ、此后的教会历史(1)

A、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教会大分裂

在公元4世纪末和整个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者给罗马帝国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帝国的东部领土上,主要是希腊语地区,帝国的半壁江山基本上维持原状。然而,帝国的西部领土,主要是拉丁语地区,于公元476年灭亡。这一事件对基督教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帝国这两部分之间由此产生的政治分歧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和文化分歧的进程,并在公元1054年,以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相互绝罚对方而达到顶峰。这次受到公元1054年前后许多因素和事件影响和强化的大分裂,使东正教和西方教会分道扬镳。并且这种分裂仍然持续到了今天。这些分歧包括一些主要的神学问题,比如在西方教会中,《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中增加了「和子句」(filioque clause,即「(圣灵)由父和子同发」)。双方教会在日常中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例如东方教会在圣餐中使用的是有酵饼,而在西方教会中则使用无酵饼,以及复活节日期的不同)也是造成分裂的原因。

其次,罗马主教是西方教会中唯一的大牧首,也是一以贯之的政治权威和声望所在。几个世纪以来,整个西方教会实际上是西欧唯一的学术、秩序和人文价值观的载体。尤其是由教宗领导的西方教会,承担了教化和使异教徒或异端蛮族皈依的使命。在诸如: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of Canterbury,公元597年被派往不列颠)、圣博尼费斯(St.Boniface,公元8世纪被派往日耳曼)和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兄弟(the brothers, Sts.Cyril and Methodius,公元9世纪被派往斯拉夫) 等伟大传教士的帮助下,这项使命得以逐渐圆满。

然而,尽管教会以有目共睹的方式使北欧和东欧成功皈依(希腊教会在这两地的福传上居功至伟),但教会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并非总是单向的。乌烟瘴气的大环境也使教会近墨者黑,并使教会的神学和内在世界每况愈下。道德神学的衰落就是福传大环境对教会自身生活和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例子。这一时期的西方道德神学较少关注基督徒的内心生活(追求基督徒的完美,解决良心上的疑惑,净化塑造行为的道德品质的主观意图等),而是更多地关注把控半文明民族的外部行为。从强调道德主体向强调外在行为的这个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会保存文明并教化欧洲的同时,教会本身也苦于自身神学上的衰落。

不论如何,罗马逐渐成为了西方的中心权威,并开始提出许多日后发展成为了中世纪和现代教宗制度的主张。然而,东方教会则保持着对教会权威更为传统的理解。在东方,教会教导的中心焦点在过去和现在都不是任何一位单一的主教,而是由所有东正教主教所达成的共识而体现的神圣传统表现出来。东方教会虽也经历过困难的时期,但从未遭受过西欧黑暗时代的全面崩溃或由此导致的教宗制集权化趋势。

当然,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事件,这里就不作详细叙述了。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兴起,并很快在属于东方宗主教和北非地区取得重大进展。尽管伊斯兰教进入法国的势头在公元732年受到遏制,但伊斯兰教直到中世纪为止,一直是西班牙和西西里岛的主要势力。在公元6世纪早期,圣本笃(Saint Benedict)所行的事工在西方开创了一种修道传统,这种传统将对整个中世纪和之后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公元800年,随着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加冕,世俗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而这一恢复也将导致之后在西欧基督教世界中,有关教会和国家的相对权威的斗争。

返回“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