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的历史(14)

Ⅵ、此后的教会历史(2)

B、从教会大分裂到宗教改革

西欧在渡过了黑暗时代(Dark Ages)之后又经历过几次学术上的复兴:查理曼帝国时期(the empire of Charlemagne)、中世纪中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十一、十二和十三世纪带来了修道会、大学、学术神学和哲学的巨大发展。这三者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以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约公元1225—1274年)为例,他是最伟大的经院学者,也是一名多明我会(Dominican)的修道士(该修道会建立于公元1216年),并在巴黎大学任教。随着他的出现,西方教会实现了信仰和理性的深刻融合。对阿奎那来说,基督教信仰的真理是由上帝揭示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仅仅通过理性来发现;但这些真理一旦被揭示,就可以被反映、阐明,并在某种程度上被理性所理解。虽然意志和情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它们也受到理性的适当支配并遵循理性。

十四世纪时,中世纪中期的各项伟大成就遭受了严峻的威胁。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造成了,或者至少是相伴而生了,一种日益增长的悲观主义,并影响了西方教会的艺术(拜占庭式艺术风格和圣像的使用减少、更加悲伤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使用增加)和大众信仰(越来越强调基督的受难)。同样的悲观主义也影响了神学,使神学变得不那么自信。在十四世纪,神学家们似乎对理性在掌握真理上的能力变得不确定。如果理性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如果真理是不可知或模糊的,如果理性无法获得对与错的可靠知识,那么就更需要依靠某种权威来判断是非。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往往会填补理性退却所留下的真空。因此,在十四世纪,兴起了教会威权主义(ecclesiastical authoritarianism)。在这一时期,如果有人问‘我该怎么知道要做些什么’,那么答案就是「服从教会」,而「教会」则被定义为与罗马主教共融的基督徒肢体。但在14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对教宗这一职位的竞争,在1409年的比萨会议(Council of Pisa)之后,有三位人选都声称自己才是教宗。如果权威的核心存疑,那么教会威权主义(ecclesiastical authoritarianism)也就无法解决各种疑问。为了打破西方教会「大分裂」造成的僵局,一些人认为教会的大公会议高于教宗,这一观点被称为大公会议至上论(conciliarism)。尽管就安立甘公教的交友而言,大公会议至上论(conciliarism)是正确的,但它并没有解决神学理性衰落的问题。

返回“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