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的历史(21)
VII、圣母马利亚(2)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特鲁洛会议(the Synod in Trullo)(记载在该会议的规条七十九,即Canon LXXIX中)的支持。「永贞」(The Perpetual Virginity)也经常在东方和西方的教会礼拜仪式中被提及,故此这一观点也是所有教会的共识,表达这一观点的礼拜仪式表达也存在于安立甘公教中。因此,圣母的永贞至少是一个敬虔 的观点。至于认为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会议(Constantinople II)中直接拒绝承认圣母永贞的说法则是不甚可靠的,因为在本次会议重申核心基督教义的过程中,似乎对圣母的永贞有更多的提及。然而,拒绝这一所有教会的共识似乎也并不安全。
除了我们的主是经由「童贞受孕」(Virginal Conception)这一事实以外,最早的后圣经时代(post-biblical)的基督教作家们也详述过圣母作为「新的或第二夏娃」的身份。这一观点扩展了圣保罗(Saint Paul)关于基督是「新的亚当」(the new Adam)的诸多思考,同时也基于《约翰福音》(特别是《约翰福音》2:1-11和19:26-27中提到的奇妙创造)和《启示录》第12章中的描述。作为新的夏娃,马利亚是新的「众生之母」(《创世记》3:20),她的圣子和后裔通过实现《创世记》3:15(该章节又称「原始福音」,即The protoevangelium;或「第一福音」,即First Gospel)中的预言,击伤了撒旦的头和原罪。主耶稣把他心爱的门徒托付给了圣母,因此圣母也是教会的母亲。虽然新教徒和公教徒有时会争论《启示录》第12章中的「妇人」指的是是马利亚还是教会,但这种争论却是虚空的。因为《约翰福音》中的马利亚是一个指代或代表教会的人物,同样的,教会也具有马利亚的特质。《启示录》第12章所描述的既是教会也是马利亚,而教会在此处是由一个明显映射出圣母形象的人物来代表。如果关于圣母的争论在基督徒中造成了分裂,那是很不幸的,因为圣母作为「新的夏娃」和「教会的母亲」的角色不仅可以被基督徒普遍接受,而且也是对基督教信仰和默想来说最古老、最重要和最有成果的部分。
圣母马利亚作为新的夏娃这一主题在不矢忠派(Non-Juring)安立甘宗主教托马斯·肯(Thomas Ken,1637—1711)的一首圣母赞美诗中有着显着的表达:
原文:
As Eve when she her fontal sin reviewed, Wept for herself and all she should include, Blest Mary with man’s Saviour in embrace, Joyed for herself and for all human race. (Her Virgin eyes saw God incarnate born)
译文(以下为译者个人翻译):
《赞证道永贞圣母歌》
夏娃回首初罪日,罪身掩涕过犯时。 欣闻圣母怀救主,咸与万民同庆之。
另一个关于圣母的古老而虔诚的信仰则认为:圣母在离世后被提升进了天国的荣耀之中。在罗马天主教会中,自1950年以来,这种信仰以「圣母升天」(the Assumption)信理的形式出现,该信理认为圣母的灵魂和肉体同时被提升入了天国,所以并无在地上埋葬。而东正教虽然几乎相信同样的事情,但并不倾向于就此给出精确的术语和定义。西方教会中每年8月15日的圣母升天节(the Assumption)在东方教会中被称为「圣母安息节」(the feast of the Dormition或Falling-Asleep of the Theotokos或Koimesis of the Theotokos)。也几乎没有安立甘公教的信友会否认圣母在天受荣光。上文提及的托马斯·肯主教也就此信仰进行了安立甘宗的表述如下:
原文:
Heaven with transcendent joys her entrance graced, Next to his throne her Son his Mother placed; And here below, now she’s of heaven possest, All generations are to call her blest.
译文(以下为译者个人翻译):
圣母升天享荣光,位列圣子宝座旁。 皇天后土皆仰望,万代齐颂蒙福扬。
大多数安立甘公教信友大概也认为关于圣母升天的细节问题无碍信仰,正如约翰·查尔斯·沃克勒(John-Charles Vockler)大主教曾经说过的那样——「圣母是否直接升入天堂无关大碍,她在天国受荣光才是关键所在」(whether Mary got to heaven ‘by the express or the local’: that she is glorified there is the important matter)。无论如何,罗马天主教在教义的定义上有时倾向于过度精确,而将过度精确定义后的「圣母升天」提升到信理的地位则似乎并非必要。「圣母升天」最早出现于公元六世纪末的东正教作家笔下,比此更早期提及该观点的则是一些几乎或根本没有独立权威的伪经(apocryphal writings)。
大多数安立甘公教信友大概也认为关于圣母升天的细节问题无碍信仰,正如约翰·查尔斯·沃克勒(John-Charles Vockler)大主教曾经说过的那样——「圣母是否直接升入天堂无关大碍,她在天国受荣光才是关键所在」(whether Mary got to heaven ‘by the express or the local’: that she is glorified there is the important matter)。无论如何,罗马天主教在教义的定义上有时倾向于过度精确,而将过度精确定义后的「圣母升天」提升到信理的地位则似乎并非必要。「圣母升天」最早出现于公元六世纪末的东正教作家笔下,比此更早期提及该观点的则是一些几乎或根本没有独立权威的伪经(apocryphal writings)。
相信圣母荣耀升天的积极神学价值是:使基督徒确信,我们的主在扬升(Ascension)时所成就的事——即人性得着上帝的荣耀(the glorification of human nature)——对我们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有鉴于我们的主的人性与神性的联合,那么救主的人性也得着荣耀就是不证自明的。但是像马利亚这样的世人,其并非上帝而只是一名凡人,也能得着荣耀,这就给了所有的基督徒希望。在这方面,马利亚也是基督徒和教会的代表和原型。
「圣母无玷始胎」(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是一个有着更广泛争议的信仰,且现在仍被罗马天主教会单方面持有。罗马天主教在1854年定义的「圣母无玷始胎」是这样的一条信仰:在马利亚的灵魂注入其肉身的时候即蒙受天主的特恩,使其免受原罪的玷染。这个信仰认为——荣福童贞马利亚,曾因全能天主的圣宠和特恩,看在人类的救主耶稣基督的功绩分上,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护,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译者注:该信仰的翻译引自梵蒂冈官方网站:中文翻译的《天主教理》卷一第二章第三条)。事实上,在马利亚怀孕的那一刻,上帝就像给所有基督徒施洗一样给她施了洗。然而,在圣母身上,这种对原罪的胜利与这样的恩典结合在一起,使她得以不断地从自身的本罪(actual sin /personal sin)中被解放出来。
认为马利亚在本罪(personal sin)方面未受玷染或无染原罪并充满天主的特恩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广泛的教会会议和教父权威的支持,并得到了基督教世界的共识。然而,「圣母无玷始胎」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的概念在东方教会中并未被普遍接受,西方中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们,包括圣伯纳德(Saints Bernard)、大阿尔伯特(Albert the Great)、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波拿文都拉(Bonaventure),都明确地拒绝了这一观点。因此,罗马天主教版本的「圣母无玷始胎」并不具有普世地位。虽然安立甘公教的信友可以自由地相信「圣母无玷始胎」是一种敬虔的观点,但它既不是信理,也不是本教会的教义。然而,圣母马利亚因其在道成肉身(Incarnation)中的角色而受到免于原罪的特别保护,似乎也是非常合宜且虔诚的。
在此重申,在圣母的问题上,马利亚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典型和代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上帝赐给我们罪得赦免和生命更新的祝福一样,这恩典的做工在我们主的母亲身上充分且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她是所有借着基督的功绩和中保而获得恩典新生的人共同的母亲。
马利亚为教会和基督徒代祷的信理,以及请求这种代祷的合宜性,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基督徒中是普世且普遍的。圣徒代祷的一般事宜在本书附录D(Appendix D)中有论述。 根据福音书中所载的内容而产生的信理以及马利亚本身在救恩历史(history of salvation)中的崇高地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圣母敬虔式,例如:玫瑰经(the Rosary)、圣母对经(the Marian seasonal antiphons)、圣母连祷经(the Litany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以及无论是在平凡的民居和教区中,还是在例如:沃尔辛厄姆(Walsingham), 路德(Lourdes),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等这样伟大的朝圣中心的各种圣母相关的圣所(Marian shrines)。当然,重要的是,对马利亚的虔敬是始终植根于对我们的主的虔敬之中的。圣母在道成肉身中的地位以及在救赎的次序中所享有的新的夏娃(new Eve)及教会代表的地位,确保了万代都将称她为有福,正如她本身所做的最真实的预表的一样。
罗马天主教在近现代时期提议称圣母为「诸惠中保」(mediatrix of all grace或co-mediatrix of all grace),这是非常不幸的。这些提议将分歧、不安以及独特引入了那些应该由传统、古老和普世共识所构成的表达方式中,虽然这样的表达可以努力地用正统且大公的意义来解释:当我们为他人祈祷和代祷,蒙上帝喜悦时,所有的基督徒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他人恩典的中保(mediators of grace)。而且毫无疑问的,从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上讲,圣母也确实是这样的。但是,除了新颖的言辞以外,这个真理的因素并没有为圣徒的代祷和圣母的代祷这两个理念加入新的理解,反而会引起非正统的,危险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