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與講道 大齋首日後禮拜六

週年福音與講道 大齋首日後禮拜六 馬爾谷福音6:47-56 馬可福音6:47-56 那時,到了夜晚,船已在海中,耶穌獨自在陸地上。他看見門徒艱苦地在搖櫓,他們正遇着逆風。約夜間四更時分,耶穌步行海面,朝着他們走來,有意越過他們。門徒看見他步行海上,以為是個妖怪,就都驚叫起來,因為眾人都看見了他,遂都驚慌不已。耶穌連忙與他們講話,向他們説:「放心!是我。不要怕!」遂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停了。他們心中越發驚奇,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關於增餅的事,他們的心還是遲鈍。他們渡到了陸地,來到革乃撒勒,就靠了岸。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便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牀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説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莊,或城市,或鄉間,人都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他的,就都痊癒了。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説:「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裏。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裏,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可敬者聖伯達司鐸《馬可福音註釋》 門徒頂着風,辛苦搖櫓,這代表聖教會所遭遇的種種艱難。教會在敵對世界的波濤與不潔邪神的狂風之中顛簸漂搖,她竭盡全力,為能達致天上父家的寧靜海岸,如同避風的港灣。因此,經上説,船在海中,只有主獨自在岸上,説得正對。因為教會不但常常受到外邦人的打壓,也會受到來自他們的敗壞,似乎她的救主完全拋棄了她。 因此,在劇烈的試探的狂風巨浪中,教會高聲呼喊,祈求上主的助祐:「上主,祢為什麼站在遠處?在我困苦時,掉頭不顧?」在這篇聖詠後面的詩節裏,她一語道破了她的仇敵的想法:「他心裏想:『天主已經忘記,祂掉過頭去,置之不理。』」 然而,祂並沒有忘記貧窮人的祈禱,也沒有向寄望於祂的人轉過頭去,置之不理。相反,祂卻使那些與敵人搏鬥的人堅強起來,使他們能夠獲勝,給得勝者戴上永恆的冠冕。因此,經上也這樣説:「他看見門徒艱苦地在搖櫓。」是的,主看到了那些在海上奮鬥的人,儘管祂本人站在岸上。雖然看上去祂似乎將祂的助祐推遲了一段時間。儘管如此,祂以祂的仁慈注視堅固他們,使他們在苦難中不致灰心失望。最終,祂會以可見的助祐,使他們戰勝艱難,就如同祂再次行走在海面上,使風浪平息。 返回「週年福音與講道」

June 13, 2024

週年福音與講道 大齋首日後禮拜四

週年福音與講道 大齋首日後禮拜四 思高本 和合本 瑪竇福音8:5-13 馬太福音8:5-13 那時,耶穌進了葛法翁,有一位百夫長來到他跟前,求他説:「主!我的僕人癱瘓了;躺在家裏;疼痛得很厲害。」耶穌對他説:「我去治好他。」百夫長答説:「主!我不堪當你到舍下來,你只要説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因為我雖是屬人權下的人,但是我也有士兵屬我權下;我對這個説:你去,他就去;對另一個説:你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説:你作這個,他就作。」耶穌聽了,非常詑異,就對跟隨的人説:「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我給你們説: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裏一起坐席;本國的子民,反要被驅逐到外邊黑暗裏;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耶穌遂對百夫長説:「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僕人就在那時痊癒了。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説:「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裏,甚是痛苦。」耶穌説:「我去醫治他。」百夫長回答説:「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説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説‘去!’他就去;對那個説‘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説:‘你做這事!’他就去做。」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説:「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裏去,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耶穌對百夫長説:「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聖奧古斯丁主教《論四福音的和諧》 讓我們思考《瑪竇福音》、《路加福音》在百夫長僕人的敍述上是否一致。瑪竇寫道:「有一位百夫長來到他跟前,求他説:『主!我的僕人癱瘓了;躺在家裏;疼痛得很厲害。』」這看上去與路加的版本不相符,路加説:「百夫長聽説過耶穌的事,就打發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往他那裏去,求他來治好自己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懇切求他説:『他堪當你給他做這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築了會堂。』耶穌就同他們去了。當他離那家已不遠時,百夫長打發朋友向他説:『主啊!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為此,我也認為我不堪當親自到你跟前來,只請你説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事情如果是這樣,百夫長並沒有親自前來,而是託朋友來見耶穌,那麼,瑪竇説「有一位百夫長來到他跟前」又作何解釋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看到瑪竇在這裏使用的是很隨意的表達方式,兩位作者之間的分歧便消除了。因為我們平時常説某人「前來」,不管此人朝目標走得遠近,即他事實上沒有到達想要去的地點,我們也會這樣説;而且我們也常説「去到」,以表示到達了目的地,而被説成是去會對方的人可能並沒有親眼見對方,而是通過一位朋友去見了那位他必須求告的人。這是一個十分通行的慣例,如今甚至在日常談話中我們也會這樣説:那些所謂的「前去之人」──事實上是遊説者──通過自己的人脈為請求者傳話給難求之人或有權勢的人。 因此,瑪竇用簡潔的方式説「有一位百夫長來到他跟前」是無可挑剔的,凡有頭腦的人都能明白,百夫長當時通過其他人前來求主。但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審慎地看到,瑪竇此處措辭上的典故是由《聖詠》「前來就近他,你就有光榮」一句而來。正因如此,主耶穌才説:「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祂是在因百夫長前來尋求祂而稱讚祂的信心。 返回「週年福音與講道」

June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