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 亞歷山大的聖區利羅

2月9日 亞歷山大的聖區利羅 主教、精修者、教會聖師,複式 【聖區利羅是希臘教會最偉大的聖師之一,也是上帝上智所特選維護聖道的健將。當時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里首創基督有神性和人性兩個位格的異端思想;照著他的結論,就是聖馬利亞只能稱呼為基督之母,不能稱呼為上帝之母。聖人溯本追源,把他駁斥得體無完膚。為這個緣故,在聖教會駁斥異端的歷史上,常把聖人與聖亞他那修以及聖奧古斯丁相提並論。主後431年,在以弗所大公會議之中,擔任議長,除了闡述發揚教會正統,宣定聖母為上帝之母的信德道理外,並將聶斯托里開除教籍和褫奪他主教的職權。444年聖人逝世,曾擔任亞歷山大的主教32年。】 三篇祝文專用,其餘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三)”。 入祭頌 便西拉智訓 15 他在會眾當中開口,主使他充滿智慧與明達的靈,給他穿上了榮耀的長袍。詩 92:上帝,至上的主啊,稱謝主,歌頌主名,這為最美。啓:但願榮耀歸於聖父…… 祝文 上帝揀選了真福精修者聖區利羅主教,使他捍卫荣福童贞马利亚是上帝之母的信理,求主因他的代禱,使我们确信马利亚是上帝之母之人,能靠著她的慈祐而獲得救恩。這都是靠著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書信載在使徒聖保羅致提摩太后書 提後 4:1-8 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我在上帝面前,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憑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度囑咐你: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進階詠,詩 37:善人口裏出智慧,舌頭說公平。 啓:上帝的律法,在他心裏;他的腳步,必不滑倒。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啓,便 45:主喜愛了他,裝扮了他,給他穿上了榮耀的長袍。哈利路亞。 七旬主日後,進階詠如上,不念“哈利路亞”,改用以下“連唱詠”: 連唱詠,詩112:你們當讚美主,敬畏主,極其喜愛主的命令,這樣的人,就有福了。啓:他的子孫,在世上必強盛,正直人的後裔,必定蒙福。啓:他家裏必有金銀貨財,他必總稱為義。 復活期內,不念進階詠,改念: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啓,便 45:主喜愛了他,裝扮了他,給他穿上了榮耀的長袍。哈利路亞。啓,何14:義人必如百合花開放,在主前永遠繁盛。哈利路亞。 ✠福音載在使徒聖馬太福音 太5:13-19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在教會聖師的慶節,皆要誦念信經。 奉獻頌 詩 92:義人興旺,像巴勒瑪樹,榮華興盛,像利巴嫩的香柏,(哈利路亞)。 秘禱祝文 全能的上帝,求你垂顧我們所奉獻的禮品,並因聖區利羅的代禱,恩賜我們:能將與主同享永恆榮耀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妥當地領於我們的心中。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領主頌,路 12:這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 領聖餐後祝文 主既由天上的奧蹟而更新我們,我們謙恭的向主呼求:藉著真福聖區利羅主教的芳表和功勳援助我們,能適當地侍奉你獨生子的至聖之母。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

February 8, 2025

2月10日 聖思嘉

主後 543年 【聖本篤修士的名字所到之處,她都家喻戶曉。關於她生平的權威記載,與其兄長的相同。以下生平簡述摘自孟塔朗貝爾所著《西方修士》。】 在大多数对修道制度产生了革新性且持久影响的圣徒历史中,几乎总能发现某位圣洁女性的名字与影响力贯穿其事业与奉献。这些在灵性与肉体之战中的勇猛斗士,似乎总能从与血亲或精神上的母亲、姊妹建立的纯洁而热忱的共同体中汲取力量——通过共同奉献、祈祷和修行,这些圣洁女性的光辉总能为他们荣耀人生的一隅投射出更温柔亲切的光芒。仅举最伟大的例子:圣巴西略身旁有圣女玛克丽娜,圣奥古斯丁与母亲圣莫尼卡的名字密不可分,正如后世阿西西的圣法蘭西斯与圣女克萊爾(St. Clara)、圣法蘭西斯·沙雷士与圣让娜·尚塔尔(S. Jeanne Chantal)交相辉映。圣本笃亦有一位与他同日诞生的胞妹,名为思嘉。这对孪生兄妹的骨肉亲情超乎寻常,手足之爱升华为神圣的激情,但两人都将对上帝的爱置于万物之上。 早于兄长多年,思嘉自幼中便将身心奉献于主。她成为修女后,成为无数追随其兄弟所立会规的贞女团体主保与楷模。她前往卡西诺山与本笃重聚,在圣山幽谷深处建立修道院。本笃如指导周边诸多女修院般遥领其务,然兄妹每年仅得一见——总是思嘉踏出修院,本笃下山相迎。相会处位于距修道院大门不远的山腰,此地长久以来备受尊崇。在他们最后的相会中,发生了圣格里高利记载的"手足之爱与严规之争",这成为思嘉生平唯一传世的轶事,却使她的芳名永存记忆。 那日,虔诚的对话与对上帝的赞颂交织终日。暮色渐沉时,二人共进晚餐。当夜幕降临,思嘉对兄长说:"今夜请勿离去,让我们畅谈天国喜乐直至黎明。"本笃答:"妹妹此言差矣,我断不可在修院外过夜。"遭拒的思嘉双手掩面伏案,泪如泉涌祈求上帝,泪水竟漫溢桌面。当时晴空万里,然其甫抬头,惊雷骤起,暴雨倾盆。狂风暴雨中,本笃与随行修士寸步难行。本笃叹道:"愿主宽恕你,妹妹,你做了何事?"思嘉答:"我求你,你不允;我求主,祂应允。此刻若可行,便遣我归去罢!"本笃只得违心留下,二人彻夜灵修对话。 记载此事的圣格里高利补充道:上帝应允妹妹而非兄长的祈求实非偶然,因二人之中,是妹妹的爱更为炽烈,而爱得最深者在上帝前最具力量。 清晨他們分別,此生再也不見。三天後,本篤在他修室的窗前時,看見一個異象,他的妹妹化作一隻鴿子進入天堂。他欣喜若狂,感恩之情化作讚美詩歌,頌揚上帝的榮耀。 她的遺體被敬遷至法國勒芒市,她是該市的主保,但她的聖髑在1562年被胡格諾派摧毀。然而,部分聖髑得以保存,一些存放在安特衛普(Antwerp)的耶穌會的教堂里,一塊骨頭則存放在科隆的卡爾特修會的教堂之中。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8, 2025
Thoom/Shutterstock.

2025年2月9日 顯現後第五主日

2025年2月9日 顯現後第五主日 紀念亞歷山大的聖區利羅 入祭頌 詩 97 諸神都應該敬拜祂。錫安聽見,就頂歡喜,猶大城邑也都快活。詩 97:主像王掌權,全地必要快樂。眾海島必要歡喜。啓:但願榮耀歸於聖父…… 祝文 求主保佑主的教會,就是著的全家,常守真道,叫一切專心仰賴主恩的人,能蒙主的大能,永遠得保護。這都是靠著我主耶穌基督。聖子和聖父、聖靈,三位一體的主,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世無盡。阿們。 上帝揀選了真福精修者聖區利羅主教,使他捍卫荣福童贞马利亚是上帝之母的信理,求主因他的代禱,使我们确信马利亚是上帝之母之人,能靠著她的慈祐而獲得救恩。這都是靠著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書信載在真福使徒聖保羅致歌羅西人書: 歌羅西書 3:12-17 弟兄們,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温柔和忍耐。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容忍,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除此以外,還要穿上愛心,因為愛是貫通全德的。你們要讓基督所賜的和平在你們心裏作主,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你們還要存感謝的心。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你們無論做甚麼,或説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他感謝父上帝。 進階詠,詩 102:主啊,萬民都必敬畏祢的聖名,世上的諸王,都必敬畏祢的榮耀。 啓:因為主重新建造錫安,榮榮耀耀的顯現。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啓,詩97:主像王掌權,全地必要快樂。眾海島必要歡喜。哈利路亞。 ✠聖福音載在傳福音使徒聖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13:24-30 那時,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説:「天國好比人撒好種在田裏,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把雜草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雜草也顯出來。地主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説:『主人,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哪裏來的雜草呢?』主人回答他們:『這是仇敵做的。』僕人對他説:『你要我們去拔掉嗎?』主人説:『不必,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讓這兩樣一起長,等到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會對收割的人説,先把雜草拔出來,捆成捆,留着燒,把麥子收在我的倉裏。』」 誦唸信經。 奉獻頌,詩 118:主的右手高舉,主的右手,施展大能。我不至死,必要存活,我要述説主的作為。 秘禱祝文 懇求主悦納我們獻上這贖罪之祭,憐憫赦我們的罪,並親自指導我們軟弱迷失的心靈。這都是靠著⋯⋯ 全能的上帝,求你垂顧我們所奉獻的禮品,並因聖區利羅的代禱,恩賜我們:能將與主同享永恆榮耀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妥當地領於我們的心中。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領主頌,路 4:眾人都稱讚他,並對他口中所出的恩言感到驚訝。 領聖餐後祝文 全能的上帝,我們由這奧蹟之中領受了救恩的保證,求主使我們也能有效的領受,並且達至完全的實現。這都是靠著⋯⋯ 主既由天上的奧蹟而更新更新我們,我們謙恭的向主呼求:藉著真福聖區利羅主教的芳表和功勳援助我們,能適當地侍奉你獨生子的至聖之母。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返回「主日彌撒」

February 8, 2025

2月8日 馬塔的聖約翰

主後1213 【羅馬殉道錄。權威來源:教宗英諾森三世的冊封詔書。】 聖約翰出生於虔誠高貴的家庭,在普羅旺斯(Provence)邊境的福康(Faucon)鎮,時為1169年6月24日,因紀念施洗約翰而取名為約翰。自幼時起,他的母親便以誓言將他奉獻給上帝。他的父親埃菲米烏斯送他到艾克斯就學,在那裏他學習語法、劍術、騎術,以及其他適合年輕貴族的技藝。然而,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德行上有所進步。他將父母寄給他作為零用的大部分金錢施予窮人,每週五都去醫院探望,照料病患,為他們清理傷口,並盡其所能給予他們安慰。 回到家後,他請求父親允許他繼續已開始的虔誠修行,並退居到離福康不遠的一個小隱修所,希望能遠離塵世,專心與上帝密契。但,朋友們頻繁的探訪打擾了他的清修,他便請求父親同意讓他前往巴黎修習神學,這個請求很快就獲得了批准。他以非凡的成就完成了學業,並以極高的讚譽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不久之後,他被授予會長聖職,並在巴黎主教座堂舉行了他的首次彌撒。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聖維克多修道院院長、聖熱內維耶夫修道院院長,以及大學校長都出席協助;他們讚嘆他所展現上帝所賜的恩典,這份恩典不僅在此時的特殊虔誠中顯現,在他的派立儀式上也是如此。 在他舉行首次彌撒的那天,受到上帝的特殊啟示,他決心致力於解救被囚禁為奴的基督徒。但在開始這項重要的工作之前,他認為有必要花一些時間退隱、祈禱和克己。當他聽聞一位住在莫城教區格朗德留附近大森林中的聖者隱士瓦盧瓦的費利克斯時,他前去拜訪,請求准許他加入這份獨修。費利克斯很快發現他並非初學者,因此不把他當作門徒,而是視為同伴。 有一天,他們坐在一處泉水岸邊,約翰向費利克斯透露了他在首次彌撒時所構思的計劃,要救助在穆斯林奴役下的基督徒。他談論此事時情真意切,使費利克斯確信這計劃是來自上帝的旨意,並主動提出協助實現這個計劃。他們用了一段時間透過祈禱和齋戒向上帝求證,之後在嚴冬時節啟程前往羅馬,在1197年底尋求教宗的祝福。他們見到了已登上聖伯多祿寶座的英諾森三世,由於巴黎主教已透過推薦信告知教宗他們的聖德和慈善計劃,教宗便如接待天使般接待他們,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宮殿中,並多次給予私人覲見。之後,他在拉特朗聖約翰宮召集樞機主教們和一些主教商議此事。經過討論後,他下令禁食和特別祈禱,以確知是來自上帝。最終,他確信這兩位聖者是受聖靈引導,且這樣的機構將為教會帶來莫大裨益,便同意他們建立新的修會,並任命聖約翰為第一任總會長。他命令巴黎主教和聖維克多修道院院長制定會規,並於1198年以教宗詔書批准。他規定修士們要穿白色會服,胸前繡有紅藍十字,並以至聖三一修會為名。後來他在1209年以第二份詔書確認此修會,並賜予新的特權。 這兩位創始人獲得教宗的祝福和特赦(certain indulgences)後,返回法國,拜見國王腓力·奧古斯都,他授權在其王國內建立他們的修會,並給予慷慨支持。夏蒂永的領主戈蒂埃三世贈予他們土地以建造修道院。隨著人數增加,在國王的支持下,這位領主又將瑟夫洛伊德賜予他們,這裏位於格朗德留附近,正是聖約翰和聖費利克斯最初構思他們修會計劃的地方。它位於布里地區,瓦盧瓦的邊界上。這座瑟夫洛伊德修院(又稱德塞爾沃弗里吉多)成為了修會的總部。這兩位聖者在法國建立了許多其他修道院,並派遣數位修士陪同佛蘭德斯伯爵、布洛瓦伯爵和其他貴族參與十字軍東征。教宗英諾森三世寫信向摩洛哥的埃米爾推薦這些修士,而聖約翰在1201年派遣兩位修士前往,在首次航行中便解救了一百八十六名基督徒奴隸。次年,聖約翰親自前往突尼斯,在那裏贖回了另外一百一十名奴隸,使他們獲得自由。他返回普羅旺斯後,收到了大量捐贈,便帶著這些捐贈前往西班牙,解救了許多被摩爾人囚禁的人。回程時,他在基督徒中募集了大量善款用於這項慈善事業。他的榜樣促成了第二個仁慈修會的成立,由聖彼得·諾拉斯科於1235年創立。 聖約翰於1210年第二次航行至突尼斯時,在那裏飽受異教徒的迫害,他們對他勸導窮苦奴隸要保持耐心和堅定信仰的熱忱和成就感到憤怒。當他正護送一百二十名已贖回的奴隸返航時,野蠻人拆走了他船上的舵,撕毀所有船帆,企圖讓他們葬身大海。這位聖者對上帝充滿信心,祈求祂成為他們的舵手,並將同伴們的斗篷掛起充當船帆,手持十字架跪在甲板上詠唱詩篇,最終一行人平安抵達意大利的奧斯提亞。此時,費利克斯已在法國大力發展他們的修會,並在巴黎獲得一座修道院,該地原本有一座聖馬圖林(S. Mathurin)小堂,因此這些修士在法國被稱為馬圖林會士。 聖約翰在羅馬又生活了兩年,他以極大的熱忱和成效勸導眾人悔改。他於1213年12月21日辭世,享年六十一歲。他被安葬在聖多馬堂,雖然他的遺體後來被敬遷至西班牙,但他的紀念碑至今仍留存於此。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7, 2025

2月8日 馬塔的聖約翰

2月8日 馬塔的聖約翰 除了祝文,所有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四)一位非主教精修者”。 祝文 上帝啟示真福聖約翰建立至聖三一修會,為救贖被異教徒所俘虜之人:懇求主藉著他的功勞與代禱,使我們身體靈魂從一切束縛之中得到釋放。這都是靠著⋯⋯ 返回「安立甘彌撒經」

February 6, 2025

2月9日 聖區利羅

2月9日 聖區利羅 主教、精修者、教會聖師,複式 【聖區利羅是希臘教會最偉大的聖師之一,也是上帝上智所特選維護聖道的健將。當時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里首創基督有神性和人性兩個位格的異端思想;照著他的結論,就是聖馬利亞只能稱呼為基督之母,不能稱呼為上帝之母。聖人溯本追源,把他駁斥得體無完膚。為這個緣故,在聖教會駁斥異端的歷史上,常把聖人與聖亞他那修以及聖奧古斯丁相提並論。主後431年,在以弗所大公會議之中,擔任議長,除了闡述發揚教會正統,宣定聖母為上帝之母的信德道理外,並將聶斯托里開除教籍和褫奪他主教的職權。444年聖人逝世,曾擔任亞歷山大的主教32年。】 除了以下經文外,全部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三)教會聖師通用”。 祝文 上帝揀選了真福精修者聖區利羅主教,使他捍卫荣福童贞马利亚是上帝之母的信理,求主因他的代禱,使我们确信马利亚是上帝之母之人,能靠著她的慈祐而獲得救恩。這都是靠著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在一些地方紀念殉道童貞女聖阿波羅尼亞,所有經文取自“通用彌撒(十七)一位殉道童貞女”,見增補聖日專用。 秘禱祝文 全能的上帝,求你垂顧我們所奉獻的禮品,並因聖區利羅的代禱,恩賜我們:能將與主同享永恆榮耀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妥當地領於我們的心中。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領聖餐後祝文 主既由天上的奧蹟而更新更新我們,我們謙恭的向主呼求:藉著真福聖區利羅主教的芳表和功勳援助我們,能適當地侍奉你獨生子的至聖之母。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們。 返回「安立甘彌撒經」

February 6, 2025

2月7日 精修者聖羅慕鐸院長

主後1027年 【羅馬殉道錄。依據:聖彼得·達米昂所著傳記,寫於其逝世後十五年。】 聖羅慕鐸,註定要成為意大利修道生活的復興者,根據最可靠的記載,他出生於公元907年左右。當時,整個歐洲普遍瀰漫著無法無天行徑和敗壞的道德,這種風氣已滲透到修道院的深處,使他祖國的修道院充斥著不配的修士,他們把修道僅僅當作罪惡的遮羞布,或者充其量只是懶散自縱生活的藉口。 他出身於拉文納公國的奧內斯蒂貴族家族;據説他年輕時常沉溺於肉慾之罪,但內心仍強烈地被上帝所吸引。據説當他打獵時與同伴在林中失散,他會讓馬停下來,被大自然的寧靜之美所感動,開始思考那些能夠遠離塵世,遠離刀光劍影、歡愉漩渦和世俗紛爭,過著隱居生活的人是多麼幸福。 他離開塵世的直接原因如下:他的父親謝爾吉斯·奧內斯蒂(Sergius Onesti)為人驕傲易怒,完全沉迷於世俗之事,他與一位親戚因爭奪一片草地而發生激烈爭執。他決意要將這場爭端進行到底,看到羅慕鐸對此事興趣缺缺,更害怕血債,而不是渴望家族的勝利,便威脅要剝奪他的繼承權,除非他表現出更多的熱忱。由於雙方都不肯讓步,兩邊的僕從都武裝起來,一場戰鬥就此爆發。儘管羅慕鐸心有顧慮,但他不得不在場。那位親戚死於謝爾吉斯之手,羅慕鐸對這宗罪行感到極度震驚,因被迫在場目睹這一切似乎使他成為共犯,於是他逃到克拉塞的聖阿波利納裏修道院,打算在那裏通過四十天的補贖來贖罪。 在他行補贖期間,他因某種機緣被修道院中一位修士兄弟所吸引,在補贖的間隙時常與他交談。這位修士兄弟是一個真正的靈修者,察覺到羅慕鐸具有修道生活的天賦,極力勸他立即徹底放棄世俗生活。然而,羅慕鐸當時尚未準備好,雖然沒有完全拒絕朋友的建議,但仍然抗拒著,日復一日地推託。最後有一天,當他們談論聖徒顯靈的話題時,那位修士兄弟問他,若能得見修道院的主保聖人殉道者聖阿波利納裏,他願意付出什麼。羅慕鐸回答説,為了這樣的恩典,他願意放棄世俗生活。那天夜裏,當他們在修道院教堂祈禱時,看見一道超自然的光芒從祭台發出,照亮整個教堂。這是殉道聖人顯現的前兆,只見他身著祭司法衣,手持金香爐,從祭台中央現身,繞行教堂為每座祭台獻香,做完這一切後,便如來時一般離去,教堂再度陷入黑暗。他的朋友立即要求他履行諾言。但即使第二次看見殉道聖人顯現,仍無法克服他的猶豫,他依然抗拒。然而有一天,當他在這座祭台前祈禱時,突然感受到對上帝的愛充滿心靈。頃刻間,他所有的恐懼、對世俗事物的眷戀都消失了。他趕忙去找修士們,謙卑地請求他們接納他為修士。然而,由於擔心他父親的憤怒,他們拒絕了。羅慕鐸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因任何困難而退縮,他立即去見拉文納大主教,向他陳述情況,請求幫助。大主教被這位年輕人的誠摯與熱忱所感動,支持了他的請求,並承諾保護他免受謝爾吉斯的暴力相向,修士們這才同意接納他。從此羅慕鐸開始了他終身不渝的修道生活,他的熱忱始終不減,最終在意大利的許多偏僻之處建立了避難所,收容那些逃離邪惡與危險的人們,而那可能是歐洲歷史上最動盪的時期。 他在這修道院度過了三年,嚴格遵守聖本篤會的規矩,每日克己苦修,不斷祈禱。然而,大多數修士卻持有不同的態度。他們對羅慕鐸對嚴格遵守修道誓言的字面意思,以及他毫不猶豫地指責他們的鬆懈和背信而深感不滿。最後,他們憤怒至極,密謀謀殺他。他們計劃在清晨,趁著大家還在牀上休息,祈禱室的門尚未開啟時,將他從宿舍窗户推出去——那是他習慣晨禱的地方。然而,羅慕鐸察覺了他們的計謀,那天早上仍如常祈禱,僅憑祈禱的力量,不費其他功夫就避開了危險,也使這些修士免於犯下他們所預謀的罪行。 不久之後,他聽聞威尼斯境內有一位名叫馬利努斯(Marinus)的隱修士在荒漠中過著隱居生活,於是決定退出與這些不忠實修士無謂的爭鬥,轉而投入馬利努斯的指導之下。他向院長和修士們表明了自己的意願,請求準許他離開修會,這個請求很快就獲得批准。他立即前往馬利努斯居住的地方,找到了他,並被接納為門徒。 馬利努斯為人性格純樸,修行極其嚴格,認真地開始指導這位新門徒。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教導羅慕鐸識字,因為在他捨棄世俗之前,完全沒有受過任何文學教育。師徒二人常常一同在野外漫步,誦讀詩篇集,時而在這棵樹下,時而在那棵樹下,總是面對面坐著學習。羅慕鐸因長時間埋頭讀書而疲憊,有時會不敵襲來的倦意,想要稍作休息;這時馬利努斯就會用右手拿著書卷,重重地打在他的左側頭部。最後,羅慕鐸實在無法忍受疼痛,有一天謙恭地對他説:「師父,如果可以的話,下次請打我右邊的頭部吧,因為我的左耳已經快聽不見了。」傳記作者説:「馬利努斯驚嘆於他的耐心,於是放鬆了那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 不久之後,達爾馬提亞公爵彼得和他的一位同伴加入了他們的隱居生活,他們都受感動而投入修道生活。羅慕鐸經過一段時間後,已經掌握了詩篇集的難點,在虔誠和各種美德的修持上都遠超同伴,以致大家一致推崇他的意見,就連他從前的老師馬利努斯也成為了他的學生,事事都聽從他的指導。整個團體靠體力勞動維生,耕種一塊土地,同時嚴格齋戒,看來是一起住在同一個住所裏。然而,有一天他們在《教父傳記》中讀到,古時候有些修士過著獨居生活,整週都在齋戒,但在週六和週日聚在一起,放鬆齋戒的嚴格要求,他們立即決定採用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説,每週五天各自住在自己的小屋裏,與其他人分開,保持沉默和克己,只在週六和週日享受團體生活的慰藉,就這樣生活了十五年之久。 據説在這段時期,彼得公爵曾因苦修而覺得十分淒慘,然後來找羅慕鐸抱怨,説他無法僅靠半個餅維生,這是修士們的每日配給,並懇求説他龐大肥胖的身軀確實需要更多的食物。於是羅慕鐸體恤弟兄的軟弱,願意伸出援手防止他跌倒,便將他的配給量增加到四分之三。 另一件事大大提升了這位隱修聖者的聲望。附近有位農夫經常供給羅慕鐸和修士們生活所需,卻被一位傲慢自大的伯爵的僕從偷走了他唯一的一頭牛。這位可憐的農夫來到羅慕鐸面前,悲痛萬分地哭訴他的損失。羅慕鐸立即派人去見伯爵,謙卑地懇求他將牛隻歸還給這位窮人。伯爵對此充耳不聞,反而傲慢無禮地回覆説,他還打算在當天晚餐時好好享用這頭牛的裏脊肉。但他還不如聽從羅慕鐸的勸告,因為到了晚餐時間,當飯菜擺在他面前時,他貪婪地吸著香味,但第一口就被噎住,慘死當場。 羅慕鐸在威尼斯地區的停留時間,因幾位同伴的去世而結束。於是他回到了多年前離開的地方,在克拉塞的沼澤地為自己建造了一間小室,地點就在「彼得橋」,後來又遷移到日後建立「林中聖馬丁堂」的地方。在這裏,他遭受魔鬼多次猛烈的誘惑,有時是恐怖的幻象,有時是關於他聖召真實性和最終得救希望的痛苦疑慮。但作為基督的優秀戰士,他以祈禱和齋戒的屬靈武器與邪惡對抗,在每個轉折點都勇敢應對,擊退了所有攻擊。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遷往另一處地方,在那裏建造了一座奉獻給天使長米迦勒的修道院,安置了許多修士,而他自己仍獨居在斗室之內。當他住在那裏時,有一天一位朋友寄給他一筆錢,大約二十一英鎊,是為了接濟他的生活所需。他立即將部分款項送給一座剛遭火災的修道院的修士們,協助重建,其餘的則留作類似用途。當聖米迦勒修道院的修士們得知此事,他們非常憤怒,成羣結隊來到他的小室,痛打了他一頓,還以侮辱和責罵將他趕出了附近。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得意,回到修道院後便準備舉行盛宴慶祝。但是他們的得意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帶頭攻擊羅慕鐸的那個人,在去取蜂蜜準備釀造蜂蜜酒作樂時,必須橫過一座橋,但是,橋下是洶湧的激流,他在橋中央時被什麼絆了一下而跌倒,一頭栽進溪流,這是上帝公義的審判;就在那天晚上,其餘的修士們差點全被他們住所的殘垣掩埋,當時他們在宴飲後正沉睡著,這些傷痕和骨折讓他們明白,對抗羅慕鐸嚴格的規則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件。 此後,殉道者阿波利納里斯在異象中向羅慕鐸顯現,命令他返回克拉西斯並接管當地修道院的管理權。羅慕鐸立即遷居至修道院附近,很可能仍居住在他昔日的舊居所中。此時正值奧托三世皇帝要求該修道院的修士們自行推選一位院長,眾人一致選擇了羅慕鐸。 皇帝親自在暮色中抵達隱修室告知任命,並接受了羅慕鐸的留宿邀請。翌日清晨,當皇帝提及院長任命時,羅慕鐸最初嚴詞拒絕。直到奧托三世以"全體主教、大主教及宗教會議將對其施以絕罰"相脅,這位隱修士才最終妥協。他坦言自己早已通過神啓預知此事,隨皇帝返回修道院正式就任。 然而修士們很快因嚴苛的院規心生悔意。察覺到這一變化的羅慕鐸,以比當初推辭時更急切的態度求見皇帝。在拉文納大主教見證下,他當眾折斷象徵職權的權杖,正式解散了修道院——這位改革者顯然認為,唯有徹底解散這個已被懈怠傳統侵蝕的團體,才能真正實現靈性復興。 约在此时期,羅慕鐸听闻有位名为维内里乌斯的圣徒正在荒野过着严格隐修生活,却未隶属任何修会管辖。他亲赴荒原寻访这位隐士,劝服其回归曾因不堪卑劣修士迫害而逃离的修道院,并建议维内里乌斯向院长申请特许独居修行。“汝既背负基督十字架”,羅慕鐸告诫道,“便不可再弃绝对基督诫命的顺服。”维内里乌斯听从劝诫,经院长准允后,终以澄明心境重返渴慕的独修之境。羅慕鐸与之共修多日,就灵修要义给予其必要的指导。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説明瞭當時宗教情操的真實性與深度,即使是最高階層的人物也願意謙遜地服從教會的戒律。據載,羅馬著名的參議員克雷森提烏斯因觸怒奧託而招致不悦,擔心後果的他便躲進庇護所。奧託的朝臣薩穆斯以安全保證的誓言誘使克雷森提烏斯離開庇護所,使他落入皇帝掌控之中。薩穆斯無法實踐他的誓言,最終,克雷森提烏斯死於劊子手之手。不久之後,良心的譴責驅使皇帝和他的心腹向羅慕鐸懺悔以卸下心中重擔。羅慕鐸命令薩穆斯過上獨修生活: “往後餘生,在無盡的痛苦與懺悔中度過。” 這道命令被毫不猶豫地遵從,而奧託本人也因參與此罪行接受了嚴厲的懲罰,後來他也因此遭到受害者遺孀的報復。 現在我們要講述一個故事,展示羅慕鐸的戒律如何成功地培養出那些真正有聖召的人成為天國的真正英雄,以及他超凡的聖潔品格如何深深影響了他忠實的追隨者。 波列斯拉夫,波蘭國王,曾懇請奧託派遣一位傳教士去教化他的臣民,這些人向來以兇暴無法無天而聞名。奧託立即向羅慕鐸求助,後者向門徒們轉達此事,向他們説明此項傳教使命所潛藏的危險,並表示他不會強迫任何人前往,但若有人願意為基督之名赴險犯難,他必欣然應允。立刻就有兩位修士,名叫約翰和本篤,挺身請纓。他們在當地未待多時,便在一個午夜遭人闖入茅屋,因被誤以為藏有財寶而遇害。兇手為了掩蓋罪行,放火燒屋,企圖將受害者遺體與房舍一同焚毀。但令他們驚恐的是,火焰竟不敢靠近這兩位聖者的遺體,就連用易燃材料搭建的茅屋也怎麼都燒不起來。他們戰戰兢兢,驚慌失措,試圖逃離現場,卻被一股無形的力量迫使在案發現場不停打轉,直到天亮都被禁錮在原地。此事傳到國王耳中,他親率衞隊將兇手逮捕。士兵們本欲立即處決他們,但國王制止了,説應讓殉道者來審判這些罪犯。他們雙手被綁,被拖進茅屋,被迫走到遺體所躺的牀榻前,就在這時,他們的繩索突然鬆脱。國王見狀,便説殉道者已經寬恕並釋放了他們,於是下令讓他們離去。 與此同時,羅慕鐸在徒勞無功地勸説奧託放下王權、退隱世俗,並預言他即將離世(果然應驗)之後,便前往伊斯特里亞,在帕倫佐附近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他在附近的一間小室中居住了兩年,在此期間他在虔誠和聖經知識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那時,他經歷了一段靈性的枯竭期,這使他渴望並熱切祈求能獲得神聖的懺悔之恩。一天,當他處於這種狀態下在小室中詠唱詩篇時,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詩篇 32:8 )」這句經文以一種奇異的光芒和力量臨到他身上;他的靈性枯竭立即消失,淚如泉湧,從那天起,他再也不曾缺乏懺悔之心。 當他在伊斯特里亞的使命完成後,他準備返回意大利。但帕倫佐的主教竭盡所能要將他留在教區內;當勸説和懇求都失敗後,他轉而採取強制手段,禁止任何人讓羅慕鐸搭乘船隻渡海。羅慕鐸毫不慌張,只是坐在海岸邊等待,説其他從意大利來的船隻正在路上,不久就會特地來接他。沒過多久,船隻果然出現了,還帶來了邀請羅慕鐸返回的消息;他便安全地搭乘其中一艘完成了旅程。 他一抵達就創建了一座新修道院,並招募了眾多修士,同時熱心且成功地致力於向附近居民傳教。有一天,當羅慕鐸和修士們正在開會時,負責看守大門的修士跑進來報警説有小偷正在闖入其中一間斗室。修士們趕到現場,當場抓獲了竊賊。他們把竊賊帶到羅慕鐸面前,請示該如何處置。「唉,修士們啊,」這位聖者和顏悦色地看著他們説:「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這個惡棍。若是挖掉他的眼睛,他就看不見了;若是砍掉他的手,他就無法工作了;若是砍掉他的腳,他就再也走不了路了。帶他進來,給他一些吃的,讓我們好好想想該怎麼處置他。」故事是這樣説的:「在照顧了他的身體需求,並給予温和親切的規勸後,他便平安地放走了這個小偷。」 這時,有關真福殉道者博尼法爵殉道的消息傳到羅慕鐸耳中,他受到啟發,渴望為自己贏得殉道者的冠冕,立即計劃展開前往匈牙利的傳教之旅。但在出發之前,他先鞏固了自己的修會,建立了三座新修道院,其中一座是在瓦爾迪卡斯特羅的母院,另外還有兩座。在為這些修道院任命了院長和修院長之後,他從宗座獲得了向匈人傳教的使命,並展開了遠徵,由二十四位修士陪同。他的所有門徒心中都燃燒著如此強烈的熱忱,渴望為基督赴死,以致他很難安撫那些被他決定留下的人。 然而,他們剛進入匈牙利邊境,羅慕鐸就突然染上一種神秘的疾病,阻礙了他們的前進。每當他試圖重新啟程並繼續前往目的地時,病情就會加重,迫使他不得不停下;相反地,每當他只是想到要放棄這個計劃返回家鄉時,症狀就會減輕,體力也會恢復。他判斷這是神聖的警示,於是決定折返。 兩位修士與他一同返回;其餘的人則在羅慕鐸的允許下繼續前進,儘管他警告他們沒有人會獲得殉道者的冠冕。果然,他們遭受了蠻族匈人各種迫害和虐待,但沒有一個人能為基督捨命。 返回後,他聽聞有人通過偽證和買賣聖職的方式獲得了「克拉塞」修道院的院長職位,這座修道院似乎已經重建。他立即趕往那裏斥責這個闖入者,勸告他放棄這個不當得來的權位。這個惡劣的院長盛怒之下企圖謀殺羅慕鐸,幸賴上天特別的眷顧才得以倖免。他回到瓦爾迪卡斯特羅的修道院,在附近的小室安頓下來。但不久後,他便經歷了人生中眾多因假弟兄而起的苦難之一。他親自任命的院長,一個不配的修士,因為羅慕鐸以其苦修聖潔的沉默典範每日譴責著他的懈怠,便設法將羅慕鐸驅逐出境。然而,他並未遠行,而是暫時定居在亞平寧山脈一個名為阿瓜貝拉的地方,門徒們聚集在他周圍,開始為隱修生活搭建小屋或靜室。一天,正當他們工作之際,一位在幫助修士們工作的神父突然遭受難以忍受的牙痛,強忍了一段時間後,不得不勉強向修士們告假,停止工作。他痛苦呻吟著準備回家時,遇見了羅慕鐸。羅慕鐸因年邁體衰,無法參與修會的體力勞動,在詢問下得知他離開的原因。羅慕鐸要他張開嘴,將手指放在那顆疼痛的牙齒上,囑咐他採用當地民間流傳的一種簡單療法。這位神父繼續上路,但還未走出多遠,疼痛突然消失了,他感覺自己痊癒了。他立即返回工作崗位,大聲讚美上帝賜予他們如此明亮的光輝、如此傑出的行奇蹟者羅慕鐸。門徒們費了很大勁才讓他安靜下來,因為如果這些讚美傳到羅慕鐸耳中,他會非常不悦。 與這個故事相關,傳記作者提到一件發生在卡馬爾多利的事:他的靜室被一棵大山毛櫸樹遮蔽,由於某些原因,他希望將其砍倒。工人們開始砍樹,正當他們工作之際,眼看這棵樹必定會橫倒在小屋上,將房舍和居住者一併壓毀。眾人異口同聲懇求他出來;但他朝著樹畫了十字聖號,要他們繼續工作。他們遵命照做,令所有人驚訝的是,這棵樹突然改變方向,倒在遠離靜室的地方。 因此,眾人對如此巨大的奇蹟感到震驚不已,同聲向上天讚美,並向上帝獻上感恩。 在亞平寧山脈的修道院安頓妥當後,羅慕鐸重返伊斯特里亞,據説他在那裏的靜室中度過了七年,始終保持緘默。儘管他的雙唇沉默,但他的生命卻在傳道,他在那裏的逗留結出了無數皈依的果實。隨著年老體衰的侵襲,他在克己修行上變得愈發嚴苛,不斷向前邁進以戰勝肉慾,對於最無害的本性軟弱也越來越少寬容。然而他的苦修並無半點刻薄;即便在最嚴酷的苦修中,他的面容始終流露著平和安詳、喜樂從容的神采。 然而羅慕鐸漫長人生的遊歷尚未結束。他再次北上,在斯蒂利亞暫居一段時間。據他的傳記作者所言,這些頻繁的遷徙並非出於心性不定,似乎無法在一處久留,而是純粹因為他的存在所到之處都能產生奇妙的吸引力。他每在某處建立靜室,就有人從四面八方湧來,渴望得到他的教導,並因他的生命而得造就,以致最為荒涼的地方很快就變得人煙稠密。當他妥善教導那些來投奔他的人過聖潔生活的操練後,他就將他們組成團體,指派其中一人擔任會長,然後便轉往另一處荒野,不久那裏也住滿了人,於是他又以相同的方式離開。 據説在斯蒂利亞,聚集在他周圍的人都過著如此虔誠的生活,以致克己修行的熱忱甚至感染了鄰近的牧人和羊倌,他們在所有宗教生活的修持上都與修士和隱修士競相效仿,包括禁食、保持靜默,並以極大的熱誠和認真彼此督促操練。對此,聖彼得·達米昂不禁感嘆道:「啊,羅慕鐸的神聖時代!儘管不見迫害的痛苦,卻不乏自願殉道的精神!」 羅慕鐸從立志修道之時起的整個生涯,都持續展現了宗教現實中的雙重力量——一方面是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排斥力。我們看到他以深刻而熾熱的懺悔之心,終其一生堅定地恪守最初的捨棄,不僅放下世俗的榮華虛榮,更捨棄了生活中最基本且無害的舒適,單憑這份真實的力量就吸引了各階層的眾多門徒追隨,使其故土的荒蕪之地住滿了修士和隱修士。一方面,我們看到那些真正蒙召的人回應了導師的榜樣與教導,逐漸在自我奉獻的熱忱上與他一較高下;另一方面,那些只是為了逃避世俗生活的誘惑與考驗而尋求修道生活作為懦夫庇護所的人,幾乎立即就被他嚴格徹底的信仰所排斥,並因自身的虛浮而被迫反抗他的規矩。 在一百零二歲時,他前往亞平寧山脈尋找新的隱居處。一日,他在山間一處怡人的平原上,在泉水旁睡著了。夢中,他看見一道天梯立在天地之間,他的修士們身著白袍往上攀登。醒來後,他決定更改修士們衣袍的顏色,並在此地建立修道院。這塊地原本屬於一位名叫馬爾多利的紳士,此人立即將土地贈予他。修道院因此被稱為坎波·馬爾多利,而修會也由此得名為卡馬爾多利會。 羅慕鐸於1027年6月19日逝世。據稱他享年120歲,但此說法已被波蘭都斯和巴洛尼烏斯以諸多合理理據提出質疑。他在安科納區瓦爾迪卡斯特羅的修道院中去世,並葬於此處。1467年進行了聖髑舉揚之禮,其後聖髑敬遷至法布里鎮的聖布萊斯教堂,至今仍存放於此。1481年,羅馬日課經規定在聖髑遷移之日慶祝他的瞻禮。 在教會聖像之中,他以手指置於唇邊的姿態出現,身旁則有他在異象中所見的天梯。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6, 2025

2月6日 聖多萝西

(大約主後303年) 【這位在西方殉道錄中著名的聖人,在希臘教會中卻鮮為人知。】 這位神聖的殉道者生於加帕多細亞的凱撒利亞,在戴克里先的迫害期間,她被帶到總督薩普里修面前。經過例行審問後,她被綁在鐵床上,置於慢火之上。躺在上面時,這位天主的僕人喊道:「盡管施以酷刑吧,我不懼怕痛苦,只要能見到祂,為了祂的愛,我願意赴死。」薩普里修問:「你所愛的是誰?」多萝西回答:「基督,上帝之子。」 薩普里修問:「這位基督在哪裏?」多萝西回答:「以祂的全能而言,祂無處不在;以祂的人性而言,祂在天堂,在祂邀請我們前往的樂園:那裏的樹林永遠掛滿果實,百合花常開潔白,玫瑰花永不凋謝;那裏田野常綠,群山披覆新鮮青草,泉水永遠湧流。」 當時在場的一位名叫狄奧菲勒斯的律師說:「基督的新娘啊,請從天堂為我帶來這些蘋果和玫瑰。」多萝西回答說:「我一定會的。」 這時總督宣判她將被處以斬首。當她跪下,劊子手準備揮刀之際,她請求稍等片刻。然後她祈禱,突然間一位身穿耀眼衣裳的俊美少年出現在她身旁,手中捧著三個蘋果和三朵紅玫瑰,是世間花園從未見過的奇葩。多萝西說:「請將這些送給狄奧菲勒斯,告訴他,這就是我對他的承諾。」就在那一刻,劊子手的刀落下,她進入了主的喜樂中。 當時,律師狄奧菲勒斯(Theophilus)正與同伴們在家中;他大笑著向他們講述,自己如何要求那位處女將她希望進入的天堂中的花朵和果實送給他。就在他說話的瞬間,天使突然出現在他面前,面容嚴肅,手中捧著奇妙的蘋果和玫瑰,說道:「多蘿西(Dorothy)如她所承諾的,將這些送給你。」於是,狄奧菲勒斯信服了,他走到總督面前,承認了基督的信仰,隨後被判處死刑,接受了血的洗禮,並因此殉道。 聖物在阿爾勒(Arles),那裏的三月二十八日也被視為聖物敬遷之節日;此外,聖物也在科隆(Cologne)的多座教堂中供奉,包括聖格列翁(S. Gereon)教堂、聖塞維林(S. Severinus)教堂、聖安德烈(S. Andrew)教堂、聖保羅(S. Paul)教堂、聖約翰與聖科杜拉(SS. John and Cordula)教堂等;而聖多蘿西(S. Dorothea)的頭部則保存在布拉格(Prague)。 在藝術作品中,聖多蘿西很容易被辨認出來,因為她手持一把劍,身旁或手中還拿著蘋果和玫瑰。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5, 2025

2月6日 聖提多主教

(大約主後105年) 本傳記在《聖人列傳》(Lives of saints)1月4日。 【聖提多在羅馬及所有拉丁殉道錄中都在這一天被紀念。但希臘教會則在八月二十五日慶祝提多聖人瞻禮。他的大部分事蹟可從聖保羅致哥林多人前後書、致提多書中得知,也可從希臘《每月聖人錄》(Menologium)、律師西納(Zenas)所寫的傳記(收錄於《每月禮典》中),以及彼得·德·納塔利布斯(Peter de Natalibus)根據希臘資料編纂的傳記中了解。】 聖堤多出生於外邦人家庭,是克里特島古老皇室的後裔(彼得·德·納塔利布)。他是聖保羅最喜愛的同伴之一,保羅稱他為基督裏的兒子。他的美德贏得了這位使徒的特別敬重,因為我們發現他被聖保羅任用為秘書和翻譯,而使徒稱他為兄弟(哥林多後書12章16節)。有一次,當保羅心情低落時,提多的出現安慰了他:「但那安慰灰心之人的上帝藉着提多來安慰了我們;(哥林多後書7:6)」;另一次,他作證說,因為沒有遇見我的弟兄提多,我心裏不安(哥林多後書 2:13)。 在公元51年,提多陪同聖保羅前往耶路撒冷參加關於摩西律法的會議。儘管使徒曾同意為提摩太行割禮,以使他的事工更容易為猶太人所接受,但在針對提多,他卻不允許這樣做,因為他擔心這會助長那些堅持要必須完全遵守摩西的律法,後才可以信福音的派系的氣焰。 在公元56年底,聖保羅從以弗所差遣提多前往哥林多,全權委託他處理數件醜聞事件,並平息該地教會的紛爭。他在那裏受到極大的尊重,對違規者的懺悔和順服感到滿意,但卻不願接受他們任何餽贈,甚至連基本生活費用都婉拒了。他對那教會的愛非常深厚,並應哥林多信徒的請求,向聖保羅為那位被開除教籍的亂倫者求情。同年,使徒第二次派他前往哥林多,將該教會的捐款帶到耶路撒冷,以救濟當地貧困的基督徒。這些細節都記載於聖保羅致哥林多人的兩封書信中。 聖保羅在第一次被囚後從羅馬返回東方時,在克里特島逗留了一段時間,當時該島的總督魯斯提流斯與聖提多的姊妹結為夫妻。保羅立他心愛的門徒提多為該島主教,並留他在那裏完成已開展的工作(西納和彼得·德·納特:後者並未提及聖保羅造訪克里特,而是說他派提多前往。聖保羅說:「我從前把你留在克里特」,提多書1:4,表明他確實與提多一同訪問過該島)。金口聖若望說:「從這重任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判斷聖保羅對他的門徒是何等器重。」(《提多書證道集》)但使徒次年返回歐洲時,發現失去這樣的同伴損失太大,便命他在伊庇魯斯(Epirus)的尼哥坡里(Nicopolis)與他會合,他打算在那裏過冬,等候他即將派來的亞提馬(Artemas)或推基古(Tychicus)到達,在主教缺席期間代理職務(多3:12)。提多到達後,保羅吩咐他協助律師西納和亞波羅的旅程(多4:13)。從這位西納處,我們得知聖提多生平的某些片段,這些都以零散的形式保存在希臘《每月禮典》(Greek Menæa)中。 西納如此記述聖提多的歸信經過:提多住在克里特島上,自幼勤學,精通希臘文學。但詩人和哲學家的夢想無法滿足他心靈對真理的渴求。一天,當他二十歲時,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提多啊,離開此地拯救你的靈魂吧,因為希臘人的學問無益於你的得救。」當他正在思索這話是什麼意思時,同一個聲音吩咐他拿起一本他長期忽視的希伯來文書卷並打開它。這書卷是先知以賽亞書,他的目光停留在這段經文上:「眾海島啊,在我面前靜默;萬民要重新得力,讓他們近前來陳述,我們可以彼此辯論。」(以賽亞書41:1)以及後文。 他似乎讀了那一章的大部分內容,包括對海島的應許,並將這些話應用在自己身上:「你是我從地極領來,從地角召來的,我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幫助你,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困苦貧窮人尋找水,卻尋不着;他們因口渴,舌頭乾燥。我-耶和華必應允他們,我-以色列的上帝必不離棄他們。」(以賽亞書 41:9-10、17)這些話與希臘詩人的作品截然不同,展現出的上帝形象也與荷馬筆下的神明大不相同——他曾在荷馬的作品中找到樂趣。於是提多放下了希臘學問,離開故鄉島嶼,前往耶路撒冷,那位先知所預言之民族的京城。在那裏,他得見耶穌,聆聽祂的教導。他可能就是那些被聖安得烈帶到基督面前的希臘人之一(約翰福音12:21)。他相信了耶穌,成為最早期門徒之一。在耶穌升天和聖靈降臨後,他留在耶路撒冷。加入聖保羅的行列後,他在大部分旅程中都陪伴在側。公元65年,保羅在尼哥坡里會見他之後,派他到撻馬太(Dalmatia) 傳揚上帝的道(提摩太後書4:10);雖然他在那裏停留的時間可能不長,但撻馬太人仍尊他為使徒。 彼得·德·納塔利布斯記載,當死亡臨近時,提多看見天使們列隊從天而降來迎接他的靈魂,他的臉龐因天使的臨近而喜悅發光,散發出超自然的光輝。他向上帝作了長久而懇切的禱告,將他的子民託付給主,然後在平安中將靈魂交付給他的救主基督。 聖提多的遺體曾以極大的敬意保存在戈爾蒂納(Gortyna)主教座堂;但該城在公元823年被薩拉森人摧毀後,都主教區便遷至距離古戈爾蒂納十七英里的坎迪亞(Candia),聖提多的頭顱在那裏得以保存,直到後來被威尼斯人取走,現今收藏於威尼斯聖馬可堂的聖物寶庫中。他是坎迪亞,或克里特島的主保聖人。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5, 2025

2月5日 聖阿加莎

(公元251年) 【羅馬殉道錄及其他典籍皆有記載,在希臘教會中亦享有盛名。其殉道行實有多個拉丁文及希臘文版本。這些版本皆源自同一原本,但都屬後期作品,而原本實為一虔誠之人的託名作品。這些文本聲稱由目擊者所撰,但這是編造殉道者行實時常用的手法,不應輕信。最早的版本可能是歸於邁塔弗拉斯特(Metaphrastes)所作(卒於867年)。聖阿加莎之名出現在羅馬彌撒經典中,是“Nobis quoque peccaloribus”經文中提及的首五位童貞聖女之一。】 西西里島的卡塔尼亞(Catania)和巴勒莫(Palermo)均聲稱自己為聖阿加莎的出生地。兩地的論據幾乎勢均力敵,但卡塔尼亞的主張似乎略勝一籌。可以確定的是,她在德西乌斯皇帝期間受逼迫,即公元251年在卡塔尼亞殉道,這一點從所有相關記載中都可得到印證。儘管這些記載在細節上或許不盡可靠,但其主要事實似乎已得到充分確立。據記載,聖阿加莎出身於西西里島一個顯赫富貴的家族,以其美貌、溫柔可親的舉止而聞名。然而,她從幼年時期便已將愛獻給了上帝。當時的西西里總督昆提安努斯(Quintianus,時人稱其為執政官)對她極為傾慕,這位聖女因此退居巴勒莫以避其糾纏。一如那個異教徒殘暴時代常見的情形,當他發現她是基督徒時,愛慕之情轉為仇恨。她被捕並押解至卡塔尼亞;一路上她只能哭泣並祈求上主賜予力量,以應對即將面臨的考驗。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們用盡各種手段試圖使她背棄誓言;但她靠著不斷祈禱得到支持,最終在這場漫長的殉道考驗中取得勝利。她在昆提安努斯的私下審問中堅定不移地承認基督信仰,宣稱侍奉主耶穌是最高貴的身份、最真實的自由。隨後她被押入監獄,她歡欣地前往,將自己託付給上帝,祈求祂的幫助。次日,她在刑架上受刑,但仍保持平靜與堅定。當她遭受割去雙乳的殘酷折磨時,她溫和地提醒毫無人性的昆提安努斯回想他自己的嬰孩時期,以及他母親的慈愛。之後她再次被關入監獄,所有的食物和醫療援助都被剝奪。四天後,她又遭受更多酷刑,最後被帶回監獄,在主內安詳長眠,民眾以隆重的儀式將她安葬。 聖髑存於卡塔尼亞,部分則存放於巴黎聖梅里堂。她是卡塔尼亞、拉米蘭多拉及馬爾他騎士團的主保聖女。 在藝術作品中,聖阿加莎被描繪為一位莊嚴的童貞女,身披長面紗,在早期的圖像中頭戴王冠,象徵她戰勝死亡。她通常左手持一本合上的書冊,右手執棕櫚枝;有時這後一個象徵物會被一把鉗子所取代,鉗子齒間夾著乳頭,暗示她所遭受的可怕酷刑。有時她手捧盤子,盤中盛放著被割下的雙乳,或是一把劍刺穿她的胸部。 返回「聖人列傳」

February 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