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1】安立甘公教信仰与实践

第三章:教会的历史(11)

Ⅴ、其它各种古代异端(1)

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

普世教会接受最后一次大公会议做出的反对圣像破坏运动的决议。特别是东方教会,已经发展出了神学上对神圣艺术意义的理解。东方教会认为圣像破坏运动是早期关于基督的异端的重演。在基督之前,上帝是无法被描绘出来的,因为上帝从未被人看见过。天父至今仍是肉眼不可见并且也是无法被描绘出来的。然而,基督则是“形象的”,因为祂成了肉身。如果否认这一点,要么是否认了基督的人性(即,祂可以被描绘),要么就是否定了基督的神性(基督应受崇拜),又或者是两种性质的适当关系(基督应在祂的人性中受崇拜,并按祂的形象被反映出来)。圣像的制作应该受到健全神学的严格把控。一个真正的圣像总是基于一个更早期的圣像,而不是基于某个作为模特的人,并且受正统神学的约束,例如:一幅基督受难的圣像绝不能仅被描绘成一名普通的死者——因为,很明显,于十字架上受难的那位是至圣的,所以总要表现出安详,而不是痛苦。不幸的是,西方教会对神圣艺术并没有如此明确的美学理论。

多纳图主义(Donatism):

多纳图主义是以其早期领导人多纳图斯(Donatus)的名字命名的,大约在公元313年左右兴起,当时针对基督教的迫害已经结束,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开始给予教会官方支持。多纳图派(Donatists)反对宽恕那些面对迫害表现软弱的人,甚至对那些没有招致迫害和怯于殉道的人也是如此。尤其是,他们也拒绝承认上述人所行的祝圣、按立以及圣礼的有效性。所涉及的神学问题很简单:圣礼的有效性是否取决于主持圣礼之人的品性?

安立甘教会对此做出了如下判断,以《三十九条信纲》的第26条来说就是:

不能以他们的不端,取消基督所立圣礼的效果。但他们所行的,即不是奉自己的名,是奉基督的名,并且从基督接受委任和权威。

尽管君士坦丁皇帝宣布多纳图主义为非法,但该异端却成为了北非宗派主义的工具,并一直持续到7世纪穆斯林入侵,之后埃及以外的北非教会被彻底摧毁。希波的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of Hippo, 公元354年-430年) 本身就是一个北非人,就写过几部反对多纳图主义的重要著作。

将多纳图主义拒之门外,对教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教会应该惩戒那些行为不端的神职人员,但特定神职人员的人品或个性并不是最重要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固定的礼拜仪式,这是比布道更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就限制了当地司祭的个人地位和他的个人观点以及不端言行。穿上法衣,就像穿上任何制服一样,从字面上说,它就消除了个人在工作中的私人身份。在礼拜仪式中,司祭要与会众保持最少的眼神交流,以免自己本身及其个人因素在敬拜者和上帝之间造成打扰。圣餐礼中的司祭则是“第二基督”(alter Christus/ another Christ),司祭的个人身份和地位都要尽可能地被归入他的职分。因此,即使人们不喜欢某个司祭,也应该心无挂碍地来到教区教堂。在礼拜仪式上,司祭应该尽最大努力抹去自己。反过来,人们也应该尽最大努力关注并忠于教会而不是某个人。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