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会的历史(7)

Ⅳ、历届大公会议(THE ECUMENICAL COUNCILS)(1)

「普世的」(Ecumenical)一词基本上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该单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house」。「oikoumene」则是有人居住的世界,即整个世界。对罗马人来说,这个「世界」等同于罗马帝国,但可能也包括野蛮人,东边的帕提亚人或波斯人,以及一些未知的部分。在经历了四世纪初最后一场极端暴力的迫害之后,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从官方层面给予了教会宽容,并使教会在罗马帝国内部得到了支持和建立。随着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统治下的教会得胜,代表整个罗马帝国所有教会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s)便具备了可能性。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亲自在尼西亚(Nicaea)召集并主持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就其目的而言,本次大公会议中关于基督的教导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次大公会议

召开地点:尼西亚(Nicaea),召开时间:公元325年。

本次会议否定了 亚流主义(Arianism)的异端学说,该学说认为基督是受造物,并次于天父。由圣亚他那修(St. Athanasius)领导的正统教会则教导说:基督是与天父「其位不紊,其体不分」【of one substance (homoousios) with the Father】」【译者注:该句翻译引自《亚他那修信经》(The Athanasian Creed )】的,且是【译者注:以下引号中的翻译均引自《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 「从上帝的上帝,从光的光,从真上帝的真上帝」(God of God, light of light, very God of very God),「受生不受造」(begotten not made),以此对抗亚流派(Arians)的观点。亚他那修说:「绝不曾有一时,子不存在」【译者注:因为亚流(Arius)曾宣称「曾有一时,子不存在」(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Son was not)】。或者换言之,如果父是永恒的,那么子必是与父同为永恒,因为父与子是「其位不紊,其体不分」的。本次会议(尼西亚大会)及其后的辩论围绕着《圣经》中没有出现的「同一本质」(homoousios)一词展开。亚流派(Arius)将「同一本质」(homoousios)定义为「有所相似」(of similar substance),以此捍卫其学说。这次会议的信经构成我们《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的核心,但我们现在使用的全文是由下一次会议产生的【除了后来补充的一个词「和子」(filioque)(译者注:拉丁原文为「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即「(圣灵)由父和子同发」)和「圣子」(the Son)】,所以学者们通常称本次大会确定的该信经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Nicene—Constantinopolitan Creed)。

第二次大公会议

召开地点: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召开时间:公元381年。

本次会议否定了 亚波里拿留主义(Apollinarianism)的异端学说,该学说认为基督不具有全备和完美的人性。秉持该学说的人认为,基督只具有人的「体」(body)和「魂」(mind),而否认基督有人的「灵」(soul/immortal spirit),并且认为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格(圣子)取代了在基督中的人的「灵」(human soul/spirit)(更有甚者认为:基督也缺少人的「魂」)。这一观点遭到了由卡帕多西亚(Cappodocian)三教父,即伟大的巴西流(St.Basil the Great)、尼撒的贵格利(St. Gregory of Nyssa)、拿先斯的贵格利(St.Gregory Nazianzus),领导的正统教会的否定。正统教会的观点则是:基督所救赎的对象正如基督所全备的那样——因为如果基督没有人的「魂」(mind)或「灵」(soul),那么人的「魂」(mind)或「灵」(soul)就仍然是不能获救的。本次会议还重申了第一次大公会议的各项决定。

返回“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