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圣礼及崇拜(3)

Ⅱ、特殊情况下的圣礼(1)

D、圣餐(Eucharist)

  • 形式:至少使用主在最后的晚餐中所确立的话语(“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也可能兼有一套包含着四种行为的流程:向上帝供献并重新领受饼和酒,祝谢(giving thanks),祝圣(blessing),然后在圣餐中分发。
  • 质料:纯小麦圣餐饼和天然发酵的葡萄酒。
  • 主礼:一名司祭或一名主教

圣餐(Eucharist)是最大的圣事,因为在这圣事里,上帝不仅赐恩给人,而且在酒和饼的表象之下,上帝自身也真实临在(Real Presence)。安立甘公教会并没有定义这种真实临在的模式。安立甘宗教友可接受或不接受各种解释真实临在这一事实的现代理论。其中一个理论是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这一理论是罗马天主教友必须认信的信理。变体论是这样的一条信理:应相信酒和饼的质体转变为了基督的血和肉,原来的酒和饼只在偶性(accidents)1和物质性(outward effects)上保持不变(另一方面,《三十九条信纲》拒绝承认变体论【见《三十九条信纲》第28条,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608页】2。罗马天主教必然只提及该理论在《三十九条信纲》撰写之前的版本,而不提及该理论的现代版本,因为后者可能为安立甘宗所相信)。路德宗(Lutherans)则认信同体论(Consubstantiation),即在圣餐仪式和圣餐礼举行的过程中,基督的身体和血的物质与饼和酒的物质同时存在,就像把铁放入火中时,热量与铁的物质同时存在一样。教会的教父们则使用诸如“转实化”(Transelementation)这样的术语,虽然没有现代的“变体”(Transubstantiation)那么精确和明确,但这个词意味着酒和饼的物质性发生了变化,而不仅仅是酒和饼的意思或意义的改变。这种模糊的理论现在被安立甘宗所普遍接受,但也不排除一些信友在个人层面上持有更精确、更明确的观点。例如,《谦恭近主文》(the Prayer of Humble Access)(见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82页)3中的写实语言就为真实临在这一理论提供了支撑。

圣餐(Eucharist)也是一种献祭。这是一种“称颂主感谢主的祭”(见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81页)4。基督只这一次地在十字架上受死,作为世人的赎罪祭:“为满足完全的赎罪祭,就是为古今众人的罪献的”(见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80页)5。因此,圣餐并不是一个新的或是不同于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献祭,而是如同基督在十字架上那仅有一次的献祭一般。更确切地说,圣餐是和在十字架上的受难的基督是一样的祭物,不是新献的,而是代表了基督的这次献祭。至于十字架上这次独一的献祭是如何在不被重复的情况下通过圣餐呈现出来,则仍是一个奥秘,但教会一直意识到并承认圣餐对于此次献祭的代表作用。

领受圣餐的人必须受洗(baptized)。在安立甘公教会中,信友在领受圣餐前也需领受坚振(Confirmation)或“已预备甘受而未受(坚振)者,则亦可领圣餐”(见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299页)6。领受圣餐的人也处于一种领受恩典的状态,即“与人亲爱和睦,立志自新,从今以后,遵上帝的命令,行上帝的圣道”(见1928年版美国公祷书第75页)7。至关重要的是,不能粗心大意地领受圣餐,因为“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哥林多前书11:27,29) 所以,在圣餐这一圣事上随意而行,并非仁慈之举。

返回“安立甘公教會之信仰與實踐”

  1. 译者注:此处原文的accidents特指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偶性”理论,与物体的“本性”相对。 ↩︎

  2. 译者注:本条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711页。 ↩︎

  3. 译者注:本祷文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114页。 ↩︎

  4. 译者注:本祷文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113页,求降圣灵文。 ↩︎

  5. 译者注:本祷文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111页,祝饼酒成圣文。 ↩︎

  6. 译者注:该条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365页。 ↩︎

  7. 译者注:该条的中文翻译可见ACC in China重版的《公祷文》第105页。 ↩︎